1 |
赵海玲,Fred A.FREY,HANG Shichun,于俊吉,邓晋福,刘振文,李凯明,狄永军,赵国泉,刘清华;东南沿海地区古近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特征及成因[J];地学前缘;2003年03期 |
2 |
赵海玲,Fred. A. Frey,Hang Shichun,李凯明,狄永军,邓晋福,赵建华;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特征[J];现代地质;2002年04期 |
3 |
吴福元;杨进辉;储著银;谢烈文;杨岳衡;李秋立;;大陆岩石圈地幔定年[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
4 |
茹艳娇;;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组成与交代作用[J];地质与资源;2010年04期 |
5 |
支霞臣,李彬贤,陈道公,苏永军;扬子地块东段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氧逸度[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6年02期 |
6 |
杨晓志;夏群科;樊祺诚;Etienne Deloule;;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性质和矿物中的水[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
7 |
黄行凯;莫宣学;喻学惠;李勇;和文言;李小伟;;云南马关地区岩石圈地幔组成和年龄:地幔橄榄岩包体的Re-Os同位素限制[J];岩石学报;2011年09期 |
8 |
陈凌;朱日祥;王涛;;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
9 |
支霞臣,李彬贤,杨晶,陈道公;扬子地块东段若干橄揽岩包体的温度-压力计算[J];岩石学报;1996年03期 |
10 |
蓝先洪;印度洋南部凯尔盖朗群岛底下古次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锇同位素证据[J];海洋地质动态;1998年06期 |
11 |
姜常义,卢登蓉,白开寅,张蓬勃,叶书锋,冯金星,陈文革;大陆岩石圈地幔交代作用的产物——且干布拉克蛭石矿床[J];岩石学报;2005年01期 |
12 |
周新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J];地学前缘;2006年02期 |
13 |
林舸;赵崇斌;B.E.HOBBS;张露;周叶;;上通流对大陆岩石圈地幔-地壳热结构模式的潜在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14 |
樊祺诚;隋建立;孙谦;李霓;赵勇伟;杜星星;;北部湾涠洲岛橄榄岩中熔体包裹体——大陆岩石圈地幔交代作用的新证据[J];岩石学报;2008年11期 |
15 |
张旗;;铙钹寨岩体是蛇绿岩吗?——评“也谈铙钹寨超镁铁岩体的成因和构造类型的归属问题”[J];岩石学报;2006年12期 |
16 |
夏群科;杨晓志;郝艳涛;盛英明;李佩;;深部地球中水的分布和循环[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
17 |
周新华;;华北中-新生代大陆岩石圈转型的研究现状与方向——兼评“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J];高校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
18 |
姜常义,张蓬勃,卢登蓉,白开寅,王瑶培,唐索寒,王进辉,杨淳;柯坪玄武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Nd、Sr、Pb同位素组成与岩石成因[J];地质论评;2004年05期 |
19 |
王希斌;;对“也谈铙钹寨超镁铁岩体的成因和构造类型的归属问题”一文评论的答疑[J];岩石学报;2006年12期 |
20 |
郭安林;张国伟;;岩石圈HPE热弱化与陆内构造变形[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