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韩郁菁;当前高压变质作用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动向[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
2 |
李曙光,肖益林,刘德良;大别山石马地区石榴黑云片麻岩的Sm-Nd、K-Ar年龄及冷却速率[J];地质科学;1995年02期 |
3 |
A.Bakirov;曲玮;;天山高压变质杂岩及其构造位置[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4 |
刘晓春,刘先文,胡克;论大别地块中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关系及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形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4期 |
5 |
刘晓春;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J];地球化学;1994年04期 |
6 |
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张泽明,陈文,李海兵;柴北缘榴辉岩的峰期和退变质年龄:来自U-Pb及Ar-Ar同位素测定的证据[J];地球化学;2000年03期 |
7 |
刘景波;中温榴辉岩中柯石英和金刚石形成的一种地震成因模型[J];岩石学报;1994年04期 |
8 |
;大别山造山带地质现场讨论会野外地质说明书[J];安徽地质;2000年03期 |
9 |
伍宗华,古平等,刘华忠;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带氦同位素组成和某些微量元素分布[J];物探与化探;2001年04期 |
10 |
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孟繁聪,宋述光,李海兵,史仁灯;阿尔金榴辉岩中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J];科学通报;2002年03期 |
11 |
潘明宝,陈火根,王浩,陈守矩,杜建国,贾根;苏鲁造山带南缘基础地质研究进展[J];江苏地质;2003年01期 |
12 |
李一良,郑永飞,龚冰,傅斌;东大别黄镇和石马地区榴辉岩及其中磷灰石的碳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0年03期 |
13 |
余钦范,郭友钊,孟小红,姚长利;苏北大陆科学钻探靶区岩石物理性质[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
14 |
傅斌,郑永飞,王峥嵘,李曙光;大别山双河片麻岩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变质地球化学意义[J];岩石学报;1997年04期 |
15 |
游振东,苏尚国,梁凤华,张泽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岩相学特征与变质变形史[J];岩石学报;2004年01期 |
16 |
李善芳,李延河,丁悌平,伍宗华,古平等;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氦同位素组成及对其形成环境的制约[J];地质论评;2005年03期 |
17 |
肖益林,李曙光;大别山石马地区榴辉岩P-T-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年03期 |
18 |
杜建国,张友联,张建珍,常永莲;大别山榴辉岩的氦、氩同位素组成及其岩石成因[J];地震地质;1999年04期 |
19 |
郝杰,刘小汉;大别山南坡蕲春等地榴辉岩的发现及相关问题[J];地质通报;2003年10期 |
20 |
徐珏,陈毓川,王登红,余金杰,李纯杰,傅旭杰,陈振宇;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中的钛矿化[J];岩石学报;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