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扬子地块北缘古元古代环斑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张丽娟  马昌前  王连训  佘振兵  王世明  
【摘要】:湖北省钟祥市华山观环斑花岗岩是在扬子地块上发现的第一例元古宙环斑花岗岩体.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华山观岩体北部发育典型的环斑结构,钾长石核呈卵球形,且多数具斜长石环边,碱性长石和石英分为两期甚至多期.样品的主量元素富硅、碱(尤其富钾)和铁,贫钙、镁.微量元素富Th,U,La,Ga,Ce和Sm,贫Sr,Nb和Y;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铕负异常,并显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51±18)Ma,代表了该环斑花岗岩体的结晶年龄;U-Pb下交点年龄为(803±170)Ma,代表岩体后期可能遭受了新元古代构造热事件改造的时代.扬子地块北缘古元古代环斑花岗岩的发现,表明在1850Ma时扬子地块应处于大陆裂解或造山后伸展的构造环境中,可能与古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牟传龙;王瑞华;谭钦银;付建元;程锦翔;王正和;;扬子地块北缘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2 夏祖春;夏林圻;徐学义;赵江天;;碧口群火山岩性质及形成环境[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3 戴宗明;孙传敏;张宽忠;李振江;;松潘甘孜地块四姑娘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J];中国地质;2011年03期
4 贾小辉;王晓地;牛志军;杨文强;;南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1年02期
5 沙绍礼;;点苍山—哀牢山带基础地质问题思考[J];云南地质;2011年01期
6 戴宗明;孙传敏;张宽忠;李振江;;青藏高原东缘四姑娘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代学证据[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7 李瑞保;裴先治;刘战庆;李佐臣;丁仨平;陈有;刘智刚;张晓飞;陈国超;;扬子北缘镇巴—高川地区两类不同二叠系对比及区域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8 任富根;李双保;丁士应;陈志宏;赵嘉农;吴冰;;熊耳裂陷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生成模式[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9 林清茶;程雄卫;张玉泉;汪方跃;;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类演化——以福州复式岩体为例[J];地质学报;2011年07期
10 张茂省;;地灾调查评估是移民搬迁的关键[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年05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学林;邓明森;;上扬子地块地壳变形问题[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2 张正坤;;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在古生代晚期是太平洋古陆的一部分[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9)[C];1984年
3 许聘;;碱性A型花岗岩中的铁镁矿物研究——以扬子地块北缘黄羊山碱性岩体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朱介寿;;汶川8级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太平;张健奕;杨丽贞;周美福;J.Malpas;孙敏;;桂北元古宙科马提质玄武岩特征与成因[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6 王强;赵振华;Derek Wyman;许继峰;;扬子地块东部燕山期埃达克质(adakitic)-橄榄玄粗质(shoshonitic)岩组合及动力学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刘宝珺;周名魁;王汝植;;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及构造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0)[C];1990年
8 董树文;;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带成因之构造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3)[C];1991年
9 温珍河;张训华;姚长新;尹延鸿;郭振轩;侯方辉;;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地质构造特征与演化[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10 李廷栋;李光岑;肖序常;常承法;滕吉文;袁学诚;;论青藏高原地壳演化和隆升机理[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虹;扬子地块周缘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2 付绍洪;扬子地块西南缘铅锌成矿作用与分散元素镉镓锗富集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3 冯彩霞;扬子地块周边(?)、P硅岩建造中硒的富集机理对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董树文;长江中下游地壳物质构造动力调整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88年
5 佘振兵;中上扬子上元古界—中生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6 王平安;秦岭造山带区域矿床成矿系列、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7年
7 肖骑彬;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李全忠;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基性岩Pb-Sr-Nd同位素特征:下地壳对其地幔源区的贡献[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沈中延;上扬子地块西北缘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D];浙江大学;2009年
10 程顺有;中央造山系及其邻区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文环;柴北缘塔塔楞环斑花岗岩体的特征及成因探讨[D];长安大学;2007年
2 王涛;雪峰山构造系统印支期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蔡欢欢;鹰峰环斑花岗岩特征及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07年
4 丁敬海;华夏地块下三叠统岩石重磁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周永刚;中上扬子地块浅部褶皱逆冲格局:遥感卫星图像处理与解释[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王鹏鸣;湘桂地区基底变质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王小多;雪峰山构造带及其邻区磁性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吕拾零;秦岭造山带中段及其邻区重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杨为先;陕西西乡县下高川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08年
10 许小强;中上扬子重力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威;“江山—绍兴拼合带”吸引学者眼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张明春;扬子、川青地块震中运动转向[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郭建华;解析郯庐断裂中段岩石圈结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江其勤;江汉盆地海相层系具有油气勘探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婷婷;处于 “减震”区 成都很安全[N];成都日报;2008年
6 特约记者 彭桂梅;湘西—鄂西成矿带找矿方向明了[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7 齐盈娣;武当—桐柏—大别山找矿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