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福州平原两种水稻品种稻田的CH_4和N_2O排放通量动态

马永跃  仝川  王维奇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以常规稻为参照对象,研究福州平原地区目前正在广泛推广的超级稻稻田的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分蘖期,其CH4排放量分别占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总排放量的76.7%和64.1%;常规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09~16.90mg/(m2·h),超级稻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0.11~14.30mg/(m·2h);在整个水稻种植期,超级稻稻田平均CH4排放通量比常规稻稻田约减少3.6%;常规稻稻田的平均N2O通量为7.7μg/(m·2h),超级稻稻田的平均N2O通量为18.0μg/(m·2h);水稻成熟期常规稻和超级稻稻田的N2O通量占总通量的50%以上,分别达到了55.7%和66.9%。从综合温室效应看,常规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为2264.5kg/hm2CO2,超级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为1977.04kg/hm2CO2,超级稻稻田的综合增温潜势比常规稻稻田低12.7%。在相同管理条件下,种植超级稻可以降低稻田的综合温室效应,并提高水稻产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餘德;对加强我省水稻品种工作的几点意見[J];安徽农业科学;1963年01期
2 周衍模;(?)史杭灌区粮食增产途径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1964年04期
3 ;紫外激光(氮分子3371埃)对水稻诱变效应试验初报[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4期
4 ;引种水稻科字(IR)系统的初步观察[J];贵州农业科学;1975年03期
5 ;水稻与竹子远缘杂交[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7年01期
6 ;介绍一批水稻抗沅亲本[J];湖南农业科学;1978年03期
7 ;关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介绍[J];福建农业科技;1975年06期
8 ;第二讲 水稻的类型及其识别标准[J];上海农业科技;1974年05期
9 张德馨;;渤海区水稻栽培经验[J];农业科学通讯;1956年12期
10 ;黑龙江省呼玛县试种水稻成功[J];农业科学通讯;1956年12期
11 蔡道垣;;试论我省水稻品种布局[J];广东农业科学;1980年06期
12 吴功振;陈素文;;几个抗、感白叶枯病的水稻品种同工酶凝胶电泳测定初报[J];今日种业;1980年02期
13 周衍庆;;飞机播种水稻[J];农业科技通讯;1980年04期
14 施孝遵;;水稻品种耐肥性的评定与选择[J];天津农业科学;1981年02期
15 金晶姬;;水稻品种搭配理论依据的初步探讨[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81年02期
16 王象坤;梁蔚均;;不同地理纬度日本水稻品种引种规律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1年03期
17 谭玉娟;潘英;莫禹诗;黎国涛;;抗稻瘿蚊水稻品种的筛选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1982年06期
18 祁正汉;;试谈选育亩产1500斤水稻品种的几个问题[J];云南农业科技;1982年06期
19 谢联辉;林奇英;;水稻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20 王希仁;熊中良;熊保生;;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研究初报[J];江西农业科技;198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志强;黄璜;朱华武;;低温室气体排放水稻品种筛选的初步研究[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赵基洪;;水稻与菰属间性状转移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岑贞陆;黄思良;孙恢鸿;谢玲;晏卫红;文霞;;国外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性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C];2003年
4 陈志德;仲维功;杨杰;王才林;王军;张永春;周益军;;不同水稻品种对Cd、As和Hg胁迫的响应特性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钱俊朝;罗琼;王云月;卢建欢;罗燕;;水稻品种合系41与阿庐糯混合间栽基因流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郑桂萍;郭晓红;陈书强;王伯伦;;抗旱系数在水稻食味品质上的应用[A];2004中国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齐永文;张洪亮;张冬玲;王美兴;孙俊立;魏兴华;裘宗恩;汤圣祥;曹永生;王象坤;李自超;;中国水稻选育品种微卫星和形态遗传多样性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慧;张书涛;郭涛;刘永柱;张建国;陈志强;;籼型矮杆突变体CHA-2的矮生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曾瑞珍;张泽民;张桂权;;利用微卫星标记鉴定水稻Wx座位上的复等位基因[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10 陈涛;朱镇;张亚东;赵凌;林静;张所兵;张巧凤;赵庆勇;许凌;王才林;;水稻品种爱知106条纹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小红;不同株型水稻品种氮肥利用差异及其生理基础[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2 Qaiser Hussain;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随水稻品种和生育期的变化及其农田温室气体释放意义[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赵国臣;中国北方代表地区黏菌主要类群的个体发育及化学成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4 唐浩;水稻品种DUS测试标准品种多样性和测试性状稳定性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中阳;铜、镉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任仲海;水稻耐盐相关QTL,SKC1的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余歆;水孔蛋白与植物对干旱和低温胁迫响应关系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8 胡海燕;水稻苗/穗瘟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马良勇;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黄东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与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剑峰;1,2,4-三氯苯和萘对水稻的伤害及耐性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2 孙立宏;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马建;几种电泳技术在水稻品种鉴定上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4 李培德;水稻氮高效有关性状QTLs定位及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5 宋欣欣;低氮水平下诱导的水稻DNA甲基化变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于国辉;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殷春渊;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氮素吸收利用与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8 陈夕军;水稻品种抗瘟遗传多样性及抗瘟基因分子标记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9 揭厚胜;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特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0 金成海;Xa21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北方粳稻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水清;机插秧对水稻品种没有特殊要求[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2 邹凌 庞伟锋;创新水稻品种 造福千万农民[N];科技日报;2006年
3 记者 杨登贵;我区良种覆盖率达85%[N];宁夏日报;2009年
4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两优273”鄂审稻010-2002[N];湖北科技报;2006年
5 水清;有些水稻品种不宜用多效唑处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6 方圆;盐城直播种稻可选中熟中粳稻品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7 余显茂;“三控施肥”技术使水稻亩产增加10.7%[N];农资导报;2006年
8 申淳;我国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9 水清;不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大回潮[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10 胡学海;我市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新丰2号”在博览会上获金奖[N];新乡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