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小萍;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杂交后代中的簇毛麦染色体[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2 |
刘金元,陶文静,刘大钧,陈佩度,李万隆,向齐军,段霞瑜;小麦-簇毛麦易位系 6VS/6AL中6VS的遗传传递及其所携Pm21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分析[J];植物学报;1999年10期 |
3 |
李纯正;尹凤英;黄海泉;王振英;彭永康;谢超杰;刘志勇;孙其信;杨作民;;由簇毛麦V染色体引起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代换系、易位系中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变化(简报)[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
4 |
刘文轩,陈佩度,刘大钧;普通小麦-大赖草T4BS.4BL-Lr.2S易位系的选育与鉴定[J];遗传;1998年S1期 |
5 |
徐惠君,辛志勇,杜丽璞,林志珊,张崇霞,赵乐莲,钱幼亭,P.J.Larkin,P.Banks,B.Clark;应用组织培养选育小麦抗黄矮病易位系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1992年S1期 |
6 |
张文俊,胡含;小麦-黑麦易位系的鉴定[J];遗传;1995年S1期 |
7 |
张增艳,辛志勇,陈孝,钱幼亭,林志珊,徐惠君,马有志;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443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遗传学报;2000年07期 |
8 |
曲波,韩晓云,李庆章,郭德栋;应用斑点杂交方法对甜菜易位系传递率的分析[J];生物技术;2003年02期 |
9 |
罗培高,张怀渝,张怀琼,任正隆;异源转座子存在的证据(英文)[J];分子植物育种;2004年06期 |
10 |
程祝宽,顾铭洪;对水稻第9和第12染色体编号分歧的细胞学考证[J];遗传;1996年05期 |
11 |
胡含,张相岐,张文俊,景建康,王二明,王献平;花粉小麦染色体工程[J];科学通报;1999年01期 |
12 |
张学勇;普通小麦异源易位系的产生及利用[J];遗传;1991年05期 |
13 |
韩方普,何孟元,卜秀玲,黄百渠,郝水,马有志,辛志勇;应用FISH技术鉴定一个小冰麦易位系[J];植物学报;1998年06期 |
14 |
林志珊,辛志勇,张增艳,马有志,陈孝,徐惠君,杜丽璞,钱幼婷;Z6/陕7859胚培养再生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与易位系选育[J];遗传学报;1999年04期 |
15 |
王林生;;利用电离辐射创造普通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系[J];生物学通报;2009年07期 |
16 |
王林生;陈佩度;;普通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系的诱导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07年02期 |
17 |
刘文轩,陈佩度,刘大钧;利用减数分裂期成株电离辐射选育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9年05期 |
18 |
张贵友;;辐射在诱发染色体易位中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2年03期 |
19 |
刘道峰,王献平,景建康,张相岐;用顺序GISH-FISH技术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小片段易位系[J];遗传学报;2000年10期 |
20 |
胡英考;诱导产生小麦外源基因易位系的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