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斯波束传输的高功率微波的大气击穿问题
【摘要】:提出了一种修正利用高斯波束传输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时的大气折射率的模型.在此模型中,把高斯波束横截面分成若干个同心圆环,并假定每一个同心圆环内的场强分布是均匀的.以基于电子流体力学方程和Maxwell方程的大气击穿理论,利用由实验数据拟合出来大气粒子的碰撞和大气电离参数,研究了高能量高斯波束的非线性传输,数值计算了在给定高斯波束参数时,在不同的压强下,波束以不同的电场强度、频率、脉冲宽度入射下的大气折射率.通过分析折射率的时间色散、空间色散以及时间空间色散,讨论了传输HPM脉冲的高斯波束的大气击穿问题,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
|
|
|
1 |
霍裕平;等离子体的静态稳定性[J];物理学报;1977年02期 |
2 |
章其初,郑宗爽,刘家瑞;采用氢原子束测定空心阴极放电管中等离子体密度[J];科学通报;1982年14期 |
3 |
谭维翰,顾敏;等离子体钢丝二次谐波辐射的线性转换理论[J];光学学报;1988年09期 |
4 |
冯贤平,范品忠,陈时胜,关铁堂,徐至展;激光产生的铝、硅、氧、铜、硒等离子体X光谱[J];光学学报;1989年08期 |
5 |
C.Ngo
,景成祥;从核的多重碎裂到夸克—胶子等离子体[J];原子核物理评论;1989年02期 |
6 |
朱士尧;受控核聚变——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之七)[J];现代物理知识;1992年03期 |
7 |
侯先斌,冯贤平,龚尚庆,藤华国,张正泉,徐志展;短脉冲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X射线辐射[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
8 |
李全春;;白云鄂博铁矿中钙、镁、锰的等离子体光谱测定[J];光谱仪器与分析;1995年Z1期 |
9 |
顾琅;等离子体加工过程中尘埃微粒行为的研究[J];力学进展;1997年01期 |
10 |
董全力,王军,张少龙,满宝元,王象泰,于衍宏;激光等离子体产生条件的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1999年05期 |
11 |
邱华盛;中日签署沙尘合作研究协议及等离子体和核聚变合作研究协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6期 |
12 |
高俊方;;倾听来自宇宙的声音[J];科学世界;2001年08期 |
13 |
;发光与发光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1期 |
14 |
张惠;;艰辛之路 辉煌之绩——贺神光Ⅲ原型装置达标验收通过[J];现代物理知识;2008年02期 |
15 |
张文东;刘三秋;肖庆生;;等离子体中磁单极子沿双曲线轨道运动的辐射[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8年02期 |
16 |
程黎鹿;茆军兵;李洋;周惟公;郑志远;;“烧蚀模式”激光推进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物理与工程;2008年04期 |
17 |
薛帮猛;杨永;;翼型前缘分离流动在等离子体激励器控制下的响应[J];计算物理;2008年06期 |
18 |
朱爱国;许雪艳;朱仁义;程民治;;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简介[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19 |
刘佳鑫;屈马林;;等离子体中电磁波色散关系的PIC粒子模拟[J];通信技术;2009年02期 |
20 |
刘海鹏;易波;;空气中低温等离子体生成电源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