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
【摘要】:震级修订是世界各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参数测定工作的常规工作的一个环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台网速报的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7.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中心(NEIC)速报的结果是"矩震级"7.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7.9级。地震后翌日,我们由"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出,汶川地震的"矩震级"至少为7.9级,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至少为4.4×1021N·m。无论是"面波震级",还是"矩震级",汶川地震都要比唐山地震("面波震级"7.8级,"矩震级"7.6级)大得多。汶川地震的"矩震级"(7.9级)比唐山地震的"矩震级"(7.6级)大0.3级,表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比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3倍!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断层长度大约为300km,也是唐山地震断层长度(不足100km)的3倍多。汶川地震的震级大、断层长,从震源特性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这次地震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
|
|
|
|
1 |
陈培善;;震级的物理基础及其统一的问题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5期 |
2 |
张兴科;吴江星;陈俊杰;;长春地震台用最大振幅和持续时间联合确定的矩震级公式[J];东北地震研究;1992年03期 |
3 |
B.Delouis;J.Charlety;M.Vallée;许若冰;;用强震记录的近场谱快速测定中强地震矩震级M_w的方法(MWSYNTH)[J];世界地震译丛;2009年03期 |
4 |
陈培善,白彤霞;震源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J];地震学报;1991年04期 |
5 |
黄秀霞,梁延刚;数字化地震数据与震源参数的测定——广东河源地震的震例分析[J];华南地震;2002年01期 |
6 |
戴志阳;刘斌;查显杰;吕彦;郑先进;张虎;杨凤琴;;震级标度的不一致与震源的复杂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3期 |
7 |
陈培善,白彤霞,成瑾;利用加速度或速度记录快速测定矩震级的一种新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
8 |
刘瑞丰,陈运泰,任枭,侯建民,邹立晔;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J];地震学报;2005年05期 |
9 |
周蕙兰;中国历史大地震的矩震级[J];地球物理学报;1984年04期 |
10 |
郭履灿;;里克特震级和主要的定震级系统与震级的符号使用(摘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1年03期 |
11 |
刘正荣;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J];地震研究;1994年03期 |
12 |
陈培善,彭克中,陈海通,白彤霞;由加速度谱测定矩震级值[J];地震学报;1992年04期 |
13 |
赵荣国;即将通用的矩震级标度Mw──远震震级测定工作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12期 |
14 |
李保昆,陈培善,刘瑞丰;《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震级的确定[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
15 |
高景春;赵英萍;徐志国;毛国良;张从珍;李冬圣;;河北省测震台网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J];华北地震科学;2011年02期 |
16 |
陈运泰,刘瑞丰;地震的震级[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6期 |
17 |
高建国;郭履灿;;由温度标准的演变看震级标度的可能解决途径[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1年03期 |
18 |
郭增建;秦保燕;;震级标准与地震予报[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1年03期 |
19 |
纳什;柳百琪;;最近的加州地震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奏[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2期 |
20 |
S.Tsuboi;K.Abe;K.Takano;Y.Yamanaka;杨宝仁;;根据宽频带P波波形快速确定M_w[J];世界地震译丛;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