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

陈运泰  
【摘要】:震级修订是世界各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参数测定工作的常规工作的一个环节。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地震台网速报的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7.8级;5天后修订为"面波震级"8.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国家地震中心(NEIC)速报的结果是"矩震级"7.8级;不久,将其修订为"矩震级"7.9级。地震后翌日,我们由"地震矩张量反演"得出,汶川地震的"矩震级"至少为7.9级,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至少为4.4×1021N·m。无论是"面波震级",还是"矩震级",汶川地震都要比唐山地震("面波震级"7.8级,"矩震级"7.6级)大得多。汶川地震的"矩震级"(7.9级)比唐山地震的"矩震级"(7.6级)大0.3级,表明汶川地震释放的能量比唐山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3倍!事实上,汶川地震的断层长度大约为300km,也是唐山地震断层长度(不足100km)的3倍多。汶川地震的震级大、断层长,从震源特性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这次地震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培善;;震级的物理基础及其统一的问题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5期
2 张兴科;吴江星;陈俊杰;;长春地震台用最大振幅和持续时间联合确定的矩震级公式[J];东北地震研究;1992年03期
3 B.Delouis;J.Charlety;M.Vallée;许若冰;;用强震记录的近场谱快速测定中强地震矩震级M_w的方法(MWSYNTH)[J];世界地震译丛;2009年03期
4 陈培善,白彤霞;震源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J];地震学报;1991年04期
5 黄秀霞,梁延刚;数字化地震数据与震源参数的测定——广东河源地震的震例分析[J];华南地震;2002年01期
6 戴志阳;刘斌;查显杰;吕彦;郑先进;张虎;杨凤琴;;震级标度的不一致与震源的复杂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3期
7 陈培善,白彤霞,成瑾;利用加速度或速度记录快速测定矩震级的一种新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8 刘瑞丰,陈运泰,任枭,侯建民,邹立晔;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一次面波震级未饱和的地震[J];地震学报;2005年05期
9 周蕙兰;中国历史大地震的矩震级[J];地球物理学报;1984年04期
10 郭履灿;;里克特震级和主要的定震级系统与震级的符号使用(摘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1年03期
11 刘正荣;东亚地区强震活动的50年周期[J];地震研究;1994年03期
12 陈培善,彭克中,陈海通,白彤霞;由加速度谱测定矩震级值[J];地震学报;1992年04期
13 赵荣国;即将通用的矩震级标度Mw──远震震级测定工作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12期
14 李保昆,陈培善,刘瑞丰;《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震级的确定[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15 高景春;赵英萍;徐志国;毛国良;张从珍;李冬圣;;河北省测震台网中小地震矩震级的测定[J];华北地震科学;2011年02期
16 陈运泰,刘瑞丰;地震的震级[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6期
17 高建国;郭履灿;;由温度标准的演变看震级标度的可能解决途径[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1年03期
18 郭增建;秦保燕;;震级标准与地震予报[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1年03期
19 纳什;柳百琪;;最近的加州地震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奏[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2期
20 S.Tsuboi;K.Abe;K.Takano;Y.Yamanaka;杨宝仁;;根据宽频带P波波形快速确定M_w[J];世界地震译丛;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增建;韩延本;刘武英;;巨型大震连发的历史经验[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左兆荣;吴建平;郭履灿;;论震级饱和与地幔波震级[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郭履灿;;定量和震级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4 黄建平;倪四道;傅容珊;罗涛;;印度洋东部俯冲带地区T波能量与地震震级的相关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于海英;宋秀青;朱元清;;上海地震台阵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的精确定位[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永祥;谭承业;;岩石破裂-滑动组合失稳过程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7 涂毅敏;陈运泰;;1990年1月14日青海茫崖M_s=6.6地震的破裂过程[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成瑾;陈培善;白彤霞;;利用北京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全波资料确定张北地震及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郑菲;夏雅琴;陈维升;;次声信号与地震关系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史保平;张健;;5.12 M_S 8.0四川汶川地震辐射效率与余震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韦生吉;稀疏台网震源参数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王海云;近场强地震动预测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3 申彦利;基于概率的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永哲;基于InSAR的地表同震形变获取及震源参数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李明;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张国宏;断层滑动分布与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7 李圣强;集群环境下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波形反演的准自动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屠泓为;新疆伽师地区中小地震矩张量反演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2 汪贞杰;中小地震的多联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王希伟;基于地震学的日本东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4 公茂盛;地震动能量衰减规律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2年
5 刘倬;利用震源时间函数估算地震辐射能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任荃;环太平洋地震带或进入活跃期[N];文汇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