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合成及中温变换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计算的数值解
【摘要】:催化剂颗粒内反应组分的传质过程,对于许多工业生产条件下气——固相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容忽视。颗粒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或效率因子)的计算是计算宏观催化反应速率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处于等温状况的球状或平板状催化剂上进行的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表征催化剂内反应组分浓度分布的微分方程是二阶线性齐次常微分方程,有解析解,内表面利用率从而可以迅速求得。如果反应不是一级反应,例如氨合成、一氧化碳中温变换等催化反应以幂函数形式表示的动力学方程,则浓度分布方程是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无解析解。在此情况下,常用的方法是将动力学方程简化为一级反应而求得近似解。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将二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转换成一阶常微分方程组,在电子计算机上用打靶法求解此微分方程组的边值,从而求得催化剂内反应组分的浓度分布及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解,并按照典型的工业生产条件,将数值解及近似解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
|
|
|
1 |
黄开辉;在双促进铁催化剂上氨合成反应机理与动力学方程[J];中国科学A辑;1981年03期 |
2 |
黄开辉;在双促进铁催化剂上氨合成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理[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3期 |
3 |
王丽华,陈守正,廖代伟,蔡启瑞;氨合成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机理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1999年04期 |
4 |
朱炳辰
,俞钟铭
,房鼎业;氨合成及中温变换催化剂内表面利用率的数值解[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
5 |
廖代伟,王仲权,张鸿斌,蔡启瑞;氨合成铁催化剂上氮吸附态的研究——Ⅰ.氨合成铁催化剂表面上吸附氮的激光Raman光谱和红外光谱[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
6 |
曾乐;刘庆;;B108型中温变换催化剂硫中毒动力学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8年01期 |
7 |
潘银珍,朱炳辰;钒催化剂形状对内表面利用率的影响[J];硫酸工业;1989年03期 |
8 |
廖代伟,张鸿斌,王仲权,蔡启瑞;氨合成铁催化剂上化学吸附物种的Raman光谱[J];中国科学B辑;1986年07期 |
9 |
陈尔展;;试论合成氨铁催化剂动力学及机理[J];广东化工;1984年03期 |
10 |
张力峰,李建伟,陈标华;LB型中温变换催化剂本征动力学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1 |
袁明;KAAP氨合成工艺技术特点及应用概况[J];大氮肥;2002年02期 |
12 |
;《BMC-CO中温变换催化剂技术鉴定会》召开[J];小氮肥设计技术;1983年06期 |
13 |
郭洲;;B107一氧化碳中温变换催化剂通过投产鉴定[J];应用化工;1984年01期 |
14 |
陈开泰;;HNB—4型(B_(117)型)中变催化剂[J];小氮肥设计技术;1990年01期 |
15 |
张惠良;顾良证;张爱民;;氢氧化铝对铁铬中温变换催化剂的强度效应[J];石油化工;1980年10期 |
16 |
孔庆震;;废中温变换催化剂回收利用的研究:Ⅱ——放大试验总结[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
17 |
;河南省化工研究所化肥催化剂研究工作又取得新进展[J];河南化工;1982年03期 |
18 |
;HLBU型中变催化剂已实现工业化[J];河南化工;1983年01期 |
19 |
王巧玲;;新型耐硫中温变换催化剂研制成功[J];河北化工;1985年04期 |
20 |
刘庆;虞美玉;;HB_(1—3)型中温变换催化剂本征活性的评价[J];中氮肥;198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