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物示踪法测定重复施药胁迫下食虫沟瘤蛛的摄食量动态(英文)
【摘要】:定量评价农药对天敌的影响是IPM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对天敌的捕食量缺乏有效的定量测量方法,农药对天敌摄食功能影响仍处于定性水平的研究,误差基数较大。本文采用一种定量的测定方法——荧光物示踪法,以稀土元素铕作为荧光示踪物质,定量地测定了食虫沟瘤蛛在重复接受噻嗪酮喷施后,其存活个体在药后13天内摄食量的变化趋势,且把药后食虫沟瘤蛛的死亡率加以考虑,计算药后整个试验食虫沟瘤蛛群体的摄食量变化。结果表明:任何浓度任何一次施药后2天左右食虫沟瘤蛛存活个体的捕食量均急剧下降;药物浓度较低时,第1次施药对食虫沟瘤蛛的影响最大;药物浓度较高时,食虫沟瘤蛛存活个体药后摄食量恢复周期较长。药后一段时间内整个食虫沟瘤蛛种群的摄食率相当低下,高浓度农药处理的食虫沟瘤蛛组3次施药后13天内的平均种群摄食率只有正常状况下的1/4左右(24.44%),推荐浓度及低于推荐浓度的食虫沟瘤蛛种群摄食率也仅为对照组的1/3左右(38.69%,36.52%)。因此在对水稻虫害防治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数量的调控作用;当害虫数量超过经济阈值而必须施药时,也应当掌握农药用药剂量和次数的尺度,以利于食虫沟瘤蛛等稻田天敌的生理恢复和群落重建。
|
|
|
|
1 |
肖永红;贺一原;柳丰;杨海明;;荧光物示踪法测定除草剂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的影响(英文)[J];昆虫学报;2006年04期 |
2 |
秦厚国;叶正襄;;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抗性研究进展[J];江西植保;1990年04期 |
3 |
吕雨土,毛文彬;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关联分析及预测模型的研究[J];昆虫知识;1996年04期 |
4 |
张夕林,张谷丰,张建明,张治,朱明华;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年02期 |
5 |
张夕林,张建明,张谷丰,孙雪梅,丁晓丽;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控制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2年03期 |
6 |
王绪信;;两个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虫遗传[J];植物医生;1985年02期 |
7 |
叶正襄,秦厚国, 邱克逢;赣南白背飞虱数量预测的研究──模糊综合评判法[J];江西农业学报;1994年02期 |
8 |
周强,张古忍,张文庆,古德祥,胡思勤,陈熙雯;用ELISA方法评价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的捕食效能[J];昆虫知识;1998年03期 |
9 |
陆永跃,黎坚,梁广文1;晚稻田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动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10 |
王剑英,陈德茂,王德琪,刘冬香,陆培凤,罗禄怡;白背飞虱抗寒力测定初报[J];贵州农业科学;1983年04期 |
11 |
张稻友;;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
12 |
邱育星;;白背飞虱生活史观察及其在测报技术上的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1988年03期 |
13 |
秦厚国,叶正襄,黄荣华,李华;白背飞虱种群密度效应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2年02期 |
14 |
黄次伟,冯炳灿,陈建明;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J];昆虫知识;1994年04期 |
15 |
张夕林,张谷丰,孙雪梅;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特点及其测报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1999年04期 |
16 |
卿雨文,李春,张志东,刘勇,王东升,邓德军,何大友;泸州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17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进入关键期——切断毒链 治虱防矮[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12期 |
18 |
胡国文;用C~(14)标记褐稻虱、白背飞虱成虫测定不同成虫羽化天数的吸食量初报[J];昆虫知识;1983年03期 |
19 |
焦明岐;湄潭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1984年05期 |
20 |
陈建川;王禄斌;于梅萍;李大志;;微电脑组建水稻白背飞虱预测预报模型及应用[J];今日种业;198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