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鼠移植性宫颈癌诱发淋巴结的免疫母细胞反应
【摘要】:正 近年来肿瘤免疫反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国内也开展了肿瘤免疫治疗。目前一般认为对肿瘤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此种免疫主要是由胸腺依赖细胞(T——细胞)完成的。在抗原注射部位的引流淋巴结内诱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已相当广泛地研究过。许多学者同意区域淋巴结在发动抗肿瘤反应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在人体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具有显示淋巴细胞占优势型的特征中,包括副皮质区扩大、免疫母细胞(一种大的嗜派咯宁细胞)增多等变化。属于此型者,其五年生存率较高于其他型的,同时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极为少见。提示宫颈癌患者呈免疫母细胞增多反应的区域淋巴结对癌肿的生长转移,预后可能具有意义。它可能兴奋肿瘤宿主的免疫系统以对抗
|
|
|
|
1 |
李延钧,宋连生,高同勋,齐红;碳素标记引流区域淋巴结的动态变化[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8年01期 |
2 |
吕仲虹;杨天恩;;宫颈癌放射治疗的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0年04期 |
3 |
于俊阁;杨简;高进;;肿瘤淋巴道转移实验模型的建立和转移过程形态学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84年02期 |
4 |
魏影非,王素云,任莉莉,李世辉,李杰;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白血病.淋巴瘤;2005年01期 |
5 |
严明权!225002,华鸿宝!225002;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
6 |
黄甫兰,朱薇薇,商晓红;免疫母细胞淋巴腺病2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1998年04期 |
7 |
;温莪术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76年12期 |
8 |
方志沂;;可手术支气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结免疫形态学的改变[J];中国肿瘤临床;1978年02期 |
9 |
冯薇,吴洁,王光杰;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胸部表现(附11例报告)[J];江苏医药;1998年09期 |
10 |
;温莪术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77年02期 |
11 |
吴洁,王翎,衡伟;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误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1997年09期 |
12 |
;农吉利对小白鼠S_(180)瘤组织核酸含量及~(32)P参入量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74年01期 |
13 |
林若玲,袁奕悟,吴少之;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附2例报告)[J];广东医学;1994年07期 |
14 |
王命强;;伴有异常蛋白血症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5年08期 |
15 |
BesienKV,佘妙容,黄梓伦;成人中度恶性和免疫母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危险因素、治疗和转归[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年08期 |
16 |
;中药“506”治疗宫颈癌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1976年01期 |
17 |
罗文,赵永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研究)[J];癌症;1983年03期 |
18 |
汪丽川
,李孟达;宫颈癌皮下广泛转移一例[J];癌症;1985年04期 |
19 |
杨绵本;;原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腺病一例报告[J];昆明医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
20 |
刘永錩;郑启英;梁悦纳;肖同义;;宫颈癌患者的姊妹单体互换(SCE)的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198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