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文章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从十个不同的层面对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培养方法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评述。认为活体宿主植物盆栽培养法是最简单、最容易、也是最可靠的AM真菌培养方法,玻璃珠分室培养可方便地将培养基质与AM真菌分开,能获得纯净的AM真菌菌体,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AM真菌单孢无菌的分室Ri T-DNA转型胡萝卜根双重离体培养是获得AM真菌纯净菌体和研究AM真菌遗传、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理想方法,以此方法为基础,在根室中补充碳源、在菌丝生长室置换培养基、多次收获菌体的转型根改良双重培养法是提高某些AM真菌孢子产量的力荐方法。
|
|
|
|
1 |
张美庆,王幼珊,邢礼军,张文敏,马彦卿,李小平;广西平果铝矿区的三个AM真菌新记录种[J];菌物系统;2001年02期 |
2 |
王发园,刘润进;AM真菌分类学最新研究进展[J];菌物系统;2001年04期 |
3 |
王发园,刘润进;生物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
4 |
张英,刘润进,郭良栋;目前AM真菌培养特性方面研究的基本概况[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4期 |
5 |
王彪,孙渭,贺学礼,张军锋;农药对烟草AM真菌接种效应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1期 |
6 |
李登武,贺学礼,余仲东;施钾量与AM真菌接种效应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4期 |
7 |
李登武,王冬梅,余仲东;AM真菌与植物共生的生理生化效应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5期 |
8 |
王发园,刘润进,林先贵,周健民;几种生态环境中AM真菌多样性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03年12期 |
9 |
朱红惠,姚青,李浩华,羊宋贞;AM真菌对青枯菌的抑制和对酚类物质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
10 |
杨晓红,孙中海,邵菊芳,仝瑞建;丛枝菌根真菌培养方法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