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UPLC-nano-ESI-MS/MS鉴定二维凝胶银染后蛋白质点的方法
【摘要】:目的提高银染色后二维凝胶电泳图谱中蛋白质斑点的鉴定率。方法采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银染色方法结合改进后的质谱兼容胶内酶切方法并应用超高效纳升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NanoUPLC-nano-ESI-MS/MS)对二维凝胶电泳上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结果二维凝胶上50个蛋白质斑点中46个点得到鉴定,共鉴定出74个有意义的蛋白质,其中一个蛋白斑点鉴定出6个有意义的蛋白质。结论该方法获得的样品经质谱检测和网上数据库比对,蛋白鉴定率高达90%以上,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方法相比,蛋白质的鉴定率明显提高,表明该方法适合鉴定复合蛋白质斑点,是鉴定银染后二维凝胶蛋白质的一种强有力的分析手段。
|
|
|
|
1 |
谷苗;许彬;刘念;刘锋;刘炳玉;王鸿丽;王杰;魏开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在胶内酶切增效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7年09期 |
2 |
杨松成;蛋白质组学中的有机质谱[J];现代科学仪器;2000年05期 |
3 |
黄海燕;刘建军;庄志雄;李习艺;卫秦芝;杨晓华;杨建平;;L-02肝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的建立[J];毒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
4 |
张红,张卉,张晓;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研究进展[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4年02期 |
5 |
;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中国机遇[J];中国科技信息;2004年22期 |
6 |
刘友平,丁慧荣,何涛,代荣阳,李洪;培养肝细胞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
7 |
吴晓歌;鲁新宇;;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发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10期 |
8 |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中心生命科学分社新书推介[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9 |
徐铁山;赵兴绪;张勇;王建锋;;卵泡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0期 |
10 |
张宇;贺丹;王丽;;丝状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3期 |
11 |
;安捷伦科技总裁拜访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为蛋白质组学合作实验室揭牌[J];生命科学仪器;2010年02期 |
12 |
温冠媚;;生命科学的第二次浪潮 蛋白质组计划[J];时代风采;2001年05期 |
13 |
沈静;杨军;余应年;;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10期 |
14 |
张春潮;朱峰;尉建锋;郑树森;李兰娟;;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7年01期 |
15 |
李艳军;;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年04期 |
16 |
赵焱;应万涛;钱小红;;质谱MRM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8年02期 |
17 |
;新书介绍[J];植物保护;2010年05期 |
18 |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年04期 |
19 |
晏群,刘文恩,唐银;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科学的推动力[J];医学与哲学;2003年02期 |
20 |
廖翔,应天翼,黄留玉,黄培堂;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J];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