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MMI模型分析寒地水稻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关系
【摘要】: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MMI)模型、双标图以及稳定性参数Di对黑龙江省6个寒地水稻高产区的8个寒地水稻品种的数据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垦粳1号最稳定,龙粳21、龙粳23在佳木斯市创业农场科技示范园区,东农425在五常市试验田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在参试的品种中,品种稳定性从高到低为垦粳1号、中龙稻1号、龙稻5号、东农425、龙粳24、龙粳23、松粳12、龙粳21;在参试地点中,大兴农场科技示范园区、佳木斯市创业农场科技示范园区比较适合作为区试地点,各地点对品种鉴别力的大小依次为大兴农场科技示范园区佳木斯市创业农场科技示范园区五常市试验田牡丹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查哈阳农场科技示范园区佳木斯市桦川县试验田。
|
|
|
|
1 |
韩景荣,刘中滨,于军华;寒地水稻井水灌溉增温措施[J];现代化农业;2001年07期 |
2 |
孙英威;我国寒地水稻应用“三超”技术获高产[J];农村百事通;2001年22期 |
3 |
那永光,陈淑洁,王丽萍,孟庆芝;寒地水稻高产、低成本、高效益栽培技术研究报告[J];耕作与栽培;2002年01期 |
4 |
冯雅舒;寒地水稻早穗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
5 |
郑桂萍,李金峰,陆超,宁良辉;寒地水稻乳苗早栽技术研究初报[J];现代化农业;2002年08期 |
6 |
;我国寒地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获重大进展[J];垦殖与稻作;2003年06期 |
7 |
尤庆喜,孙辛公;影响寒地水稻出苗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垦殖与稻作;2003年06期 |
8 |
王廷生,田桂春,王维君,邵立新,刘殿有;寒地水稻节本提质增效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4年S1期 |
9 |
那永光;寒地水稻生育转换期及管理重点[J];现代化农业;2004年11期 |
10 |
宋福金,高存启,刘宝海,于良斌;寒地水稻新品种绥粳7号的选育及生物特性分析[J];中国稻米;2005年02期 |
11 |
金学泳;;寒地水稻“三超”栽培的效应与技术[J];中国稻米;2006年02期 |
12 |
宋传义;;寒地水稻几种最佳插秧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年03期 |
13 |
汪宗仁;马炳清;;浅谈寒地水稻育苗工作技术要点[J];垦殖与稻作;2006年S1期 |
14 |
邹德堂;;寒地水稻新品种东农424的选育[J];作物研究;2007年03期 |
15 |
高原;苗得雨;郑艳玲;;寒地水稻隔离层育秧效果的研究[J];现代化农业;2007年11期 |
16 |
贾东兴;韩越;;北方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2期 |
17 |
左辛;;沼液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
18 |
张海军;乔丽英;刘春玲;张百云;;寒地水稻综合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19 |
聂守军;;寒地水稻产量稳定性分析[J];中国稻米;2009年03期 |
20 |
刘传雪;潘国君;张淑华;关世武;张兰民;王瑞英;;应用浸胚法转化寒地水稻的试验研究[J];北方水稻;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