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并联机器人计算力矩解耦控制与仿真
【摘要】:在机器人快速跟踪优化控制的研究中,以Delta并联机器人属于强耦合、非线性的系统,采用传统的负反馈控制方法存在跟踪精度不高、控制能量较大等缺点,并且很难实现完全解耦;对于采用智能方法的解耦控制则需要充分考虑解耦代价,以及可能会给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为满足并联机器人高速高精控制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简化Delta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方法,采用计算力矩解耦控制策略,并证明上述策略在理想估计与非理想估计下,是全局渐进稳定。同时,结合Delta机器人实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计算力矩解耦控制方法跟踪效果理想,控制能量小且控制稳定易实现。
|
|
|
|
1 |
赵新华;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
2 |
刘善增;余跃庆;杜兆才;杨建新;;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连载)[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8期 |
3 |
陈峰;耿永锋;;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方位空间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4 |
刘辰;赵升吨;;并联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方式合理性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
5 |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
6 |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仅十万元[J];自动化博览;2013年12期 |
7 |
;重庆设计出3D打印并联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
8 |
赵铁石,黄真;欠秩空间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0期 |
9 |
曹清林,岑向东,杨玉萍,沈世德;一种线性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
10 |
金振林,高峰;一种正交并联机器人的灵巧度指标及其分布[J];机械设计;2001年07期 |
11 |
王文利,段宝岩,彭勃,南仁东;悬索驱动的新型柔性并联机器人(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年03期 |
12 |
张建明,王宁,王树青;使用模糊转换器的并联机器人神经元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1年01期 |
13 |
金振林,赵现朝,范文刚;新型正交并联机器人静力学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14 |
王铁,蔡胜利;平面并联机器人的速度控制精度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年05期 |
15 |
鲍燕伟,吴玉兰;平面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及灵巧度分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16 |
王洪斌
,魏立新
,王洪瑞;并联机器人的理论研究现状[J];自动化博览;2002年05期 |
17 |
陈学生,陈在礼,孔民秀;并联机器人研究的进展与现状[J];机器人;2002年05期 |
18 |
陆荣鑑,殷跃红,孙宇;6轴并联机器人的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年06期 |
19 |
杜志江,于凌涛,孙立宁;并联机器人力感觉系统的研究[J];传感器技术;2003年04期 |
20 |
李树军,朱天旭;双并联机器人协作的运动学建模[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