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分调控、生物炭配比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为探究水炭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展3个灌溉模式和3个生物炭配比量的2因素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炭耦合对水稻的千粒重、结实率、理论产量的影响效果显著(P0.01);相对而言,生物炭施加量对株高、有效分蘖、叶面积指数、千粒重等生长指标影响更大,灌水模式则对结实率、干重、平均每穗粒数等产量指标影响更大。常规灌溉W_1水稻产量最高,但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与重度水分亏缺模式W_3相比,轻度水分亏缺模式W_2,水稻生长指标及产量指标均有显著性增长,且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模式为轻度水分亏缺且生物炭施加量2 g/kg(W_2B_2)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0.958 kg/m~3。
|
|
|
|
1 |
邓长贺;王孟雪;王宁;;不同水肥组合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
2 |
张正斌,山仑;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生态农业研究;1997年03期 |
3 |
张正斌,徐萍,董宝娣,刘孟雨,段子渊,刘斌,朱有光;水分利用效率——未来农业研究的关键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年01期 |
4 |
王韶唐;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旱地农业生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7年02期 |
5 |
张正斌;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若干问题探讨[J];麦类作物学报;1998年01期 |
6 |
彭长连,林植芳,林桂珠;磷素利用效率不同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J];作物学报;2000年05期 |
7 |
孙昌禹;董文琦;刘孟雨;董宝娣;;作物不同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2期 |
8 |
张云兰;王龙昌;邹聪明;胡小东;何遂;朱建国;;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2期 |
9 |
郑星东;康健;;不同灌溉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吉林水利;2013年05期 |
10 |
Hans Bergmann
,刘恩才;乙醇胺对春大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1991年05期 |
11 |
柴世伟,刘文兆,李秧秧;伤根对玉米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
12 |
胡顺军,宋郁东,周宏飞,田长彦;塔里木盆地棉花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3期 |
13 |
邵新庆;沈禹颖;王堃;;水土保持耕作对夏种大豆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5年06期 |
14 |
董宝娣,张正斌,徐萍,刘孟雨,董保成;小麦干湿交替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物学性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3期 |
15 |
郭锐;丁玉川;董二伟;王劲松;焦晓燕;;影响高粱水分利用效率因素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2012年03期 |
16 |
米娜;纪瑞鹏;张玉书;张淑杰;蔡福;赵先丽;梁涛;王阳;;半湿润区雨养玉米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3年11期 |
17 |
徐萌;;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系列专题之七 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原理和途径[J];山西农业科学;1990年10期 |
18 |
周绍松;李永梅;周敏;;作物种间和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9 |
黄久常,王邦锡,王辉,张晓平,赵大千;补充供水对干旱地区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0年04期 |
20 |
刘文兆,李秧秧;断伤作物根系对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现状及问题[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