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用中子仪测定土壤含水率时的标定问题研究

孙浩  李明思  丁浩  韩冬梅  
【摘要】:以均质沙壤土和由沙壤土与沙土组成的层状土为材料,在室内对中子水分探测仪进行了土壤水分标定试验。供试土壤装填在直径57 cm、高90 cm的塑料桶内,其中层状土的分层次序为沙壤土、沙土、沙壤土,每层厚度30 cm。试验中同时观测中子计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子计数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中子计数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标定关系存在有效适用范围,即当土壤含水率低于某一个值时,中子仪的标定关系与大于该值时的标定关系完全不同;中子仪在均质土壤中的标定关系可用线性关系表示,而且用整体标定的线性关系代替分层标定的线性关系仍然可以得到满意的精度;但是,中子仪在层状土壤中的标定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如果用线性关系来标定,则只有用分层标定才能得到满意的精度。该研究结果对改进中子仪标定方法有帮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娟利;韩文霆;师帅兵;刘学;;压实对土壤水分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年10期
2 王朝华;柳华武;;土壤水资源的特征分析与土壤水资源管理[J];海河水利;2011年03期
3 李振峰;莫保儒;蔡国军;柴春山;王子婷;芦娟;;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适宜性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4 吕磊;文仕知;张新文;张满君;彭尔卿;;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5 冯磊;王一鸣;杨卫中;石庆兰;;管式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性能测试[J];农机化研究;2011年10期
6 马红章;柳钦火;王合顺;肖青;;基于微波干涉技术的土壤介电特性测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7 董立国;李生宝;蒋齐;张源润;蔡进军;王月玲;季波;潘占兵;许浩;马璠;;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贮水量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8 殷小琳;丁国栋;张维城;;降雨及隔盐层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动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3期
9 田昌玉;孙文彦;林治安;左余宝;赵秉强;;中子仪测定土壤水分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8期
10 乌云毕力格;孟庆霞;;2010年封冻期土壤水分变化分析[J];现代农业;2011年07期
11 包含;侯立柱;刘江涛;李蕾蕾;;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及再分布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12 邵立威;孙宏勇;陈素英;张喜英;;根土系统中的根系水力提升研究综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5期
13 邹文秀;韩晓增;江恒;杨春葆;;东北黑土区降水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14 杨伟波;王萍;牛聪;秦呈迎;唐龙祥;;滨海沙地椰林间种牧草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J];热带作物学报;2011年06期
15 杜社妮;耿桂俊;白岗栓;于健;;保水剂施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向日葵生长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16 张淑芳;柴守玺;蔺艳春;常磊;杨长刚;;干旱年份地膜覆盖模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1年03期
17 李振华;于澎涛;王彦辉;李志勇;王轶浩;杜阿朋;;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响应[J];林业科学;2011年08期
18 王开喜;;不同保墒措施对黄土丘陵区坡地枣园土壤温、湿度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07期
19 郝春红;潘英华;何华;陈曦;崔素芳;王粉萍;;间隔覆盖法对塿土坡面土壤水分调控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20 李灵;张玉;孔丽娜;江慧华;陈家晖;周艳;;武夷山风景区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土壤水库特性[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保美;周清;;DZN1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维护与维修[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2 舒素芳;张育慧;王平;;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测墒质量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赵忠;李剑;袁志发;胡小宁;曹扬;王迪海;;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数学模型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昇;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胡玲;彭世彰;丁加丽;徐俊增;;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监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志霖;陈利顶;;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冶林茂;杨海鹰;许蓬蓬;;河南土壤冻融过程与土壤水分的变化探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姚树然;王西平;李春强;魏瑞江;;河北省冬麦区土壤水分监测预测系统及其应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王新;;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明;基于ERS散射计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壤水分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2 赵培培;黄土高原小流域典型坝地土壤水分和泥沙空间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3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4 宰松梅;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胡良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赵燕东;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7 雷宏军;黄淮海平原集约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建模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成向荣;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壤-人工植被-大气系统水量转化规律及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9 黄操军;E形传感器机理及浅表地层含水率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吴元芝;黄土区土壤水分对典型植物有效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中峰;晋西黄土区坡面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2 张志勇;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3 吴建虎;关于土壤有机质直接测定系统测量精度改进措施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4 高凤莲;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及水量平衡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柴春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应及土壤水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景艳;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累积对土壤水分及矿质氮变化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刘浩;道路边坡土壤水分与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洪晓强;渭北旱原农田水量平衡及其调控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刘江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和植被生产力空间分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侯大山;冀西北高原不同植被与不同耕作方式农田的生产生态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通讯员 薛龙琴 师丽魁 陈海波;河南土壤水分监测仪通过验收[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辜良昌;首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落户石渠[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6 张华 李航 林泽磊;我市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网初步形成[N];青岛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林泽磊;青岛增建自动土壤水分站[N];中国气象报;2011年
8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9 记者 姚宜兵;天公阻挠东北春播后期影响尚难定论[N];期货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徐爱东;观“土”测“水”为丰登[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