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双支柱”调控、政策协调搭配与宏观稳定效应

马勇  付莉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傅春杨;郑黎黎;;政策协调落实“六稳”“六保”[J];中国金融;2020年15期
2 付强;付书科;;利用“双支柱”调控助力供给侧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9年03期
3 刘凯;;宏观政策协调性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03期
4 刘祖基;刘希鹏;王立元;;政策协调、产业结构升级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20年04期
5 崔永涛,耿娜娜,梁卓峰;启动经济需要政策协调[J];经济纵横;1999年03期
6 熊志军;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8年11期
7 杨其广;;货币政策如何直达实体经济[J];中国金融家;2020年07期
8 马晓曦;;货币政策 创新直达工具 注重精准施策[J];中国金融家;2020年07期
9 刘达禹;刘金全;赵婷婷;;经济周期与规则型货币政策的动态关联机制研究——基于中国典型经济波动阶段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7年02期
10 维托尔·加斯帕;莫里斯·奥伯斯法尔德;拉特纳·萨赫;;宏观经济管理:当政策空间受限时(上)[J];金融市场研究;2017年06期
11 彭兴韵;郑黎黎;;供给侧改革中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17年06期
12 朱昕梅;;央行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年21期
13 刘雅涵;;美国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7年26期
14 比托尔·康斯坦西奥;谢瑞芬;门超;;货币政策分化与世界经济[J];中国金融;2016年01期
15 奉鹏;;浅谈经济健康发展与金融货币政策[J];大众投资指南;2019年04期
1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J];中国民商;2017年01期
17 万军;;险资视角展望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J];当代金融家;201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全;张龙;;货币政策预期与宏观经济效应——兼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多指标评价体系[A];吉林大学数量经济优秀成果汇编(2018年卷)[C];2019年
2 郑挺国;黄佳祥;;公众预期、货币政策立场与中国宏观经济动态[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7卷)[C];2016年
3 李成;马文涛;王彬;;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宏观经济稳定[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4 陈雨露;;货币政策要适应经济新常态[A];《IMI研究动态》2014年合辑[C];2014年
5 张晶;;地区经济结构差异是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差异的根本原因吗?[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6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货币政策持续过紧经济运行继续下行[A];中国经济月报 2014年第11期[C];2014年
8 ;货币政策扩张力度减弱 经济回升趋势没有改变[A];中国经济月报 2009年合集[C];2009年
9 ;金融、产业、科技周期研判[A];2016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6年
10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勇;转轨经济与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佐飞(Zulfiqar Ali Wagan);经济信息和货币政策对商业周期的影响及其传染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3 汪颢;货币政策与实体经济结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唐吉洪;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国债期限溢价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8年
5 刘子玉;中国经济周期动态特征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6 石睿柯;我国货币政策量价转型的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丁娅楠;中国经济周期的实体冲击、金融驱动与货币政策调控[D];吉林大学;2018年
8 和晋予;中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达禹;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理论模拟与计量检验[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安烨;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脉;货币政策、异质家庭与分配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 贾红静;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
3 张董董;货币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2019年
4 熊志发;货币政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及效应[D];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
5 郭晖鸿;我国货币政策对产业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9年
6 闫振坤;基于TVP-VAR的消费者信心、货币政策与经济波动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7 黄巧巧;不同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模式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8 马忠良;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
9 张祥;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9年
10 孔文;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机制[D];山东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国锋;朱光耀:全球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有望写入G20公报[N];中国证券报;2016年
2 熊园;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力促经济平稳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胡畔 王晶晶;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势在必行[N];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
4 王家强;全球宏观政策协调为何重要?[N];学习时报;2016年
5 本报记者 张奇;金融稳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发展: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
6 陈季冰;“安倍经济学”今年见分晓[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吴海珊;美国向左 世界向右[N];经济观察报;2014年
8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骆振心;新常态下宏观政策转型的逻辑[N];经济观察报;2015年
9 组稿记者 欧阳晓红 胡群;首席经济学家纵论2015[N];经济观察报;2015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 刘元春;趋稳之后政策选择[N];经济观察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