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获得妊娠后发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目前针对低分子肝素(LMWH)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获得妊娠后发生复发性流产(RSA)患者中的临床病例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LMWH在ART获得妊娠后发生RSA妇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ART治疗获得妊娠后发生RSA的患者126例。根据接受ART助孕治疗的病因不同,其中子宫输卵管造影提示至少有一侧输卵管为通畅的患者,接受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治疗;而有输卵管疾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将同意采用LMWH治疗的60例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LMWH+IUI组(接受IUI治疗)、LMWH+IVF-ET组(接受IVF-ET治疗),每组30例。将不同意采用LMWH治疗的66例患者分为IUI组(n=32)、IVF-ET组(n=34)。比较4组患者接受ART的妊娠成功率、抱婴率,再次发生RSA的妊娠时间、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等。同时观察LMWH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LMWH+IUI组再次发生RSA的妊娠时间较IUI组显著增加[(82.67±9.10)d vs(48.17±8.68)d,P0.05]。LMWH+IVF-ET组妊娠成功率、抱婴率较IVF-ET组显著升高[66.67%vs35.29%;85.00%vs 50.00%,P0.05],2组再次流产的发生率、再次发生RSA的妊娠时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LMWH+IUI组、LMWH+IVF-ET组孕4周血浆D二聚体(D2D)数值[(0.65±0.07)、(0.62±0.06)mg/L]低于IUI组、IVF-ET组[(0.76±0.12)、(0.77±0.06)mg/L],LMWH+IUI组孕6周D2D值低于IUI组、IVF-ET组,LMWH+IVF-ET组低于IVF-ET组(P0.05)。4组患者的血浆D2D数值组内比较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P0.05)。LMWH+IUI组、IUI组和LMWH+IVF-ET组孕4周凝血酶原时间(PT)含量[(12.53±0.38)、(12.38±0.65)、(12.47±0.58)s]较孕前[(12.33±0.52)、(12.30±0.68)、(12.22±0.64)s]、孕6周[(12.13±0.62)、(12.05±0.60)、(12.03±0.54)s]明显增高(P0.05)。LMWH+IUI组、LMWH+IVF-ET组使用LMWH的60例患者中11例出现脐周注射部位的皮下小面积瘀青,发生率为18.33%(11/60)。仅2例患者出现皮下注射部位轻度疼痛不适感,发生率为3.33%(2/60)。结论 ART获得妊娠后发生RSA女性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安全有效。
|
|
|
|
1 |
朱亮亮;朱付凡;;早期复发性流产的系统论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年10期 |
2 |
廖秀毬;;复发性流产治疗进展[J];右江医学;2008年06期 |
3 |
金海岚;;孕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J];现代实用医学;2009年06期 |
4 |
金雪芳;班君秀;师蕊;;复发性流产的概述[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
5 |
段予新;李玉洁;徐珊;;宫颈内口环扎术治疗晚期复发性流产8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年16期 |
6 |
曹云霞;;心理干预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年06期 |
7 |
蒋兰玉;;230例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09期 |
8 |
刘艳秋;刘淮;黄婷婷;;复发性流产遗传学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年02期 |
9 |
单莹莹;樊尚荣;;感染与复发性流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年02期 |
10 |
张秀云;;复发性流产的病因[J];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02期 |
11 |
邓金枝;;复发性流产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年14期 |
12 |
董卫红,魏文宁,林美华;活化蛋白C抵抗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年02期 |
13 |
毛立群,张明,徐大为;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J];河北医学;2000年04期 |
14 |
陆丽华,戴钟英;复发性流产的原因及治疗初步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年04期 |
15 |
毛立群,李瑞民,闫燕华;自身抗体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J];河北医学;2001年12期 |
16 |
张西芝;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47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2年03期 |
17 |
胡海燕;复发性流产妇女中存在异常的免疫球蛋白亚型[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2年03期 |
18 |
关菁,吴丹华,沈浣,田莉,宋桂宁;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医学;2002年05期 |
19 |
林其德;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年08期 |
20 |
汤月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型抗体致复发性流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