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极体膜及高压静电处理甘草种子生物性状比较研究
【摘要】:以甘草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场强的驻极体膜和高压静电分别对其进行处理,观察其生物性状的变化,以探讨驻极体膜代替高压静电处理植物种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驻极体膜场强为60~90 kV/cm时处理24 h的甘草种子与对照比较,发芽率提高18.75%,幼苗干重提高24.17%,种子电解质渗出率下降24.51%,叶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30.97%,65.20%,13.89%,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增加24.35%,干旱处理幼苗相对失水率下降55.56%。上述结果与高压静电最佳处理产生的效果相当。
|
|
|
|
1 |
鲍智娟;;驻极体膜对小麦、甘草种子活力及幼苗抗旱性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3期 |
2 |
梁新华;干旱胁迫对甘草种子萌发及CAT活性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04年03期 |
3 |
苏希孟;提高甘草种子发芽率的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1994年05期 |
4 |
杨建梅;;甘草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
5 |
田茂忠,孙子亮;甘草种子处理方法[J];中药材;1994年10期 |
6 |
杨发林,李克昌,胡崇礼;甘草种子人工繁育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草业科学;2004年12期 |
7 |
郑丽华;;寒地甘草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年04期 |
8 |
郑凌世;;玉门垦区甘草人工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8年04期 |
9 |
及华;甘草人工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0年S1期 |
10 |
孙广林;;甘草的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年05期 |
11 |
陈震,赵杨景,林绮;不同成熟度甘草种子的发芽试验[J];中药材;1992年07期 |
12 |
淡红梅;李静;李先恩;李健强;;甘草种子带菌检测和药剂消毒处理效果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07期 |
13 |
刘玉玲;;甘草育苗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J];种子世界;2007年08期 |
14 |
刘兴华;冯轲;邵锋;白金贵;;甘草高密度种植技术[J];中国种业;2008年09期 |
15 |
马平平;;甘草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年13期 |
16 |
李泽相;;18种药材种子播前处理方法[J];农村新技术;2011年07期 |
17 |
张连义,郭莉珍,塞音吉亚,刘书燕,李秀华,张德英;甘草种子发芽检验标准的确定[J];内蒙古草业;2002年01期 |
18 |
高中强;;甘草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知识;2003年07期 |
19 |
郭肖颖;李布青;吴李君;;复合植物营养元素抗旱保水剂的研制及其在甘草栽培上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
20 |
王朴荣;;甘草人工种植技术[J];中国种业;2006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