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壳模型分析~(94)Tc能级结构
【摘要】:利用NUSHELLX球形壳模型程序,考虑两种不同组态空间下~(94)Tc的能级结构.计算结果表明,~(94)Tc的正宇称自旋态激发机制主要为p1/2轨道质子跨越Z=40亚壳向高jg9/2轨道跃迁,(f_(5/2),p_(3/2))轨道质子跨越Z=38闭壳向(p1/2,g9/2)轨道激发,负宇称自旋态为d5/2轨道中子跨越N=56亚壳向(g7/2,h11/2)轨道激发.
|
|
|
|
1 |
吴义恒;杨东;马克岩;罗朋威;程飞;;基于壳模型分析~(94)Tc能级结构[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年06期 |
2 |
J.P.Elliott
,赵玉民;壳模型的综述[J];核物理动态;1991年04期 |
3 |
林辛未,孟杰,唐向宏,廖伯琴;对推转壳模型的进一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4 |
刘嘉玟;简讯二则[J];核物理动态;1989年02期 |
5 |
金华;王韩奎;孙扬;;丰中子锰同位素的壳模型计算[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6年03期 |
6 |
郑玉明;卢兆启;陈永寿;;双阱集团壳模型折叠位[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0年01期 |
7 |
陈永静;陈永寿;高早春;;反射不对称壳模型对~(221,223)Ra的描述[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8 |
卢兆启,陈永寿,张竞上,郑玉明,卓益忠;应用双阱集团壳模型对一些轻核的计算[J];中国科学;1979年08期 |
9 |
赵玉民,陈金全;原子核的配对壳模型数值计算(Ⅱ)[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7年05期 |
10 |
陈永静;陈永寿;高早春;;反射不对称壳模型对~(142)Ba的描述[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11 |
高早春
,陈永寿;手征带的壳模型描述[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4年00期 |
12 |
赵玉民,陈金全,陈冰青;原子核的配对壳模型及数值计算(I)[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7年04期 |
13 |
高早春;孙扬;陈永寿;;基于投影壳模型的Beta衰变理论[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14 |
傅德基;夏克定;潘为平;;关于壳模型和生成坐标方法在j~3系统的解[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4年05期 |
15 |
张长华,顾金南;轻丰中子核的壳模型计算[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03期 |
16 |
刘嘉健;吴晓光;李广生;贺创业;郑云;姚顺和;李聪博;胡世鹏;李红伟;汪金龙;;~(86)Sr壳模型结构[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2年00期 |
17 |
孙会丽;王杨;罗延安;;SD对壳模型下SD对合理性的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
18 |
马海亮;董保国;闫玉良;张锡珍;;壳模型研究~(17,18)Ne矮偶极共振[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1年00期 |
19 |
周爽;图雅;;~(128)Xe核三轴形变的投影壳模型描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
20 |
陈芳祁;孙扬;;投影壳模型的发展与过渡核中低激发集体运动的描述[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3年0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