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应用灰关联熵分析法考察再生沥青的感温性能

王永刚  廖克俭  闫锋  魏毅  
【摘要】: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笔者采用灰色关联熵分析法,分析了再生沥青化学组成与其感温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这种方法克服了灰色关联分析中的不足,对如何改善沥青感温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避免了盲目性,并通过对再生剂进行富芳处理,验证了上述结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菊春,郑君君,程鸿群;基于灰关联熵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协调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0年02期
2 何玲;灰关联熵分析方法在城市交通环境噪声研究中的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1期
3 李邃;江可申;郑兵云;;新兴产业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序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2期
4 韩国文;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等级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0期
5 畅建霞,黄强,王义民,薛小杰;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灰色关联熵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02年11期
6 陆小成;;政策执行系统耗散结构演化的方向判别与机制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7 李柏洲;朱晓霞;;基于耗散与灰关联熵的RIS演化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年06期
8 景保峰;唐琮沅;;区域物流需求的灰关联熵分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08期
9 付超;安国庆;;变压器的故障诊断与分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10期
10 刘丙军,邵东国,阳书敏,曹卫锋;基于灰关联熵的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模型和方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11 谷国锋,张秀英;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12 戴洪刚;梁虹;黄法苏;贺中华;;基于灰关联熵的喀斯特地区枯水资源演化趋势的探讨——以贵阳地区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13 王英;朱珂君;;FDI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序度研究[J];统计研究;2008年12期
14 周冬梅;裴丽萍;;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机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34期
15 M.Sedgley ,C.M.Annells ,施金生;‘Hass’鳄梨开花和座果的感温性[J];亚热带植物科学;1983年02期
16 ;早稻品种的温光反应和丰产特性[J];气象科技;1976年S1期
17 刘建慧;拓展的灰关联熵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年03期
18 米娜,姚克敏;我国主要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光温特性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9 高咏玲;杨浩;;基于灰关联熵的重庆运输结构实证分析[J];综合运输;2006年03期
20 吕贞龙;徐寿军;庄恒扬;;作物发育温度非线性效应Beta模型的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洪;李晓军;;再生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3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国栋;涂建;卢义宣;罗友金;周世华;康平德;奎丽梅;;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的光温特性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5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6 陈中云;宗德华;徐永灵;李莉;;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性推广的气候问题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牛增永;;北京市废旧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技术路线的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江臣;黄晓明;;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剂的研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9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A];中国首届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金喜;藤原忠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针入度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进;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任拴哲;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及其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芦军;沥青路面老化行为与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康晓剑;区域经济系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关键问题[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7 李岩;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仿真[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宏威;沥青混凝土再生应用技术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张巧苓;再生沥青老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赵慧敏;热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戴洪刚;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演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文龙;农业科技系统演化机制分析及实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6 张岩;南京市科技人才引进的关键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7 姚乐斌;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高及阳;海南地区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再生沥青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9 杨磊;废旧沥青再生利用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10 蔡诚秀;再生剂选择及再生沥青性能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婷;再生沥青推广盼国产设备“撑腰”[N];中国交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宇鑫;北京再生沥青难“再生”[N];北京日报;2009年
3 杨保众;公路养护企业瞩目再生沥青设备[N];中国交通报;2004年
4 通讯员 冯文华 记者 李刚殷;一民企攻破“再生沥青”技术难题[N];工人日报;2006年
5 兰婷;水城公路局四年节约500余万元[N];六盘水日报;2008年
6 吴星宝赵关良;上海制定再生沥青利用政策[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吴星宝赵关良;上海制订再生沥青使用的政策[N];中国环境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汪汀;让废旧沥青混凝土“重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彭学山 李晓楠 曹长明 刘勇;创新理念巧生金[N];德州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叶子;置之死地而后生[N];中国环境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