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离子特性研究
【摘要】:正 用法拉第电荷收集器和四道静电离子谱仪完成了对束-靶相互作用喷射离子动能、动量、靶面压强、离子烧蚀速度和分布、电离度、平均荷质比〈A/Z〉的诊断。给出了离子能量吸收系数、动力学效率,快慢电子温度、快慢电子动能比。单束强激光由本所的六路激光系统提供、靶面功率密度I为(1~10)×10~(14)W/cm~2、脉宽约为1ns,平面靶材料用Au、Ti和(C_8H_8)_(no) 1.能量吸收实验表明:离子动能的吸收系数η_i随I的增加而减小,并且随Z的增大而增加。当I在(1~10)×10~(14)W/cm~2间变化时,An靶的η_i在(30~20)%间变化。
|
|
|
|
1 |
张凌;唐志平;童慧峰;苏茂根;薛思敏;;“烧蚀模式”激光推进等离子体的光谱诊断[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年06期 |
2 |
王云起;廖问陶;蔡继业;;原子力显微镜在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年05期 |
3 |
J.R.霍顿;李崇银;;大尺度大气运动的动力学[J];气象科技;1984年05期 |
4 |
曾庆存;周广庆;浦一芬;陈文;李荣凤;廖宏;林朝晖;刘辉志;王必正;谢正辉;徐永福;薛峰;曾晓东;张凤;;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
5 |
树人;;室温YAG:Nd的~4F_(3/2)荧光的衰变动力学[J];激光与红外;1982年01期 |
6 |
苏茂根,陈冠英,张树东,薛思敏,李澜;空气中激光烧蚀Cu产生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
7 |
张继彦;郑志坚;杨国洪;杨家敏;汪艳;韦敏习;胡广月;张文海;丁耀南;;金激光等离子体冕区电离态特性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5期 |
8 |
王华兰,唐利强,吴劼,易有根;Au激光等离子体电离度和透射谱强度的理论模拟[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9 |
樊建梅;姚关心;张先燚;季学韩;郑荣儿;崔执凤;;飞秒激光诱导Ni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10年08期 |
10 |
袁定朴,刘敏,朱福彧;GBH-1装置预电离模拟实验[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1年03期 |
11 |
高凯平;;《固体中的激发态光谱学》[J];液晶与显示;1988年01期 |
12 |
E.拉兹洛;闵家胤;;社会进化的动力学[J];世界哲学;1988年01期 |
13 |
顾之玉;王绍英;D.Proch;F.Rebentrost;H.Weber;K.L.Kompa;;横向放电激发的He-Ar-F_2混合气体Ar_2F~*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激光;1983年Z1期 |
14 |
黄亦斌;聂义友;;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逻辑体系[J];大学物理;2007年07期 |
15 |
谢富仁;张红艳;崔效锋;杜义;;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强震活动[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1期 |
16 |
王洪礼;葛根;李怀宇;;赤潮藻类生态营养模型非线性动力研究[J];海洋技术;2005年04期 |
17 |
乔惠丽;陈媛媛;文祯中;毕利军;阚云超;;SSB蛋白的高效表达及其与ssDNA的相互作用(英文)[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年04期 |
18 |
张群英;张来;朱石花;;一类具扩散的两种群相互作用的传染病模型[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9 |
乔惠丽;陈媛媛;文祯中;毕利军;阚云超;;SSB蛋白与ssDNA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可视化研究(英文)[J];生物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
20 |
陈强,夏南;斜爆炸波与超音速圆锥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