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

陈良文  杨开忠  沈体雁  王伟  
【摘要】: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荣坡;;产业集聚的动态报酬递增机制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8年10期
2 刘重;;论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影响[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3期
3 许非;;产业集聚与技术扩散效应——以上海ICT产业为例[J];兰州学刊;2008年02期
4 武晓霞;;产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集聚还是分散[J];北方经济;2008年09期
5 刘洋;吴育华;解百臣;;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8年12期
6 薛艳;;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9年02期
7 费文博;于立宏;;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以石化产业为例[J];统计研究;2009年11期
8 蒋和法;;产业集聚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12期
9 许登峰;傅利平;;广西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张启春;王茜;;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发展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11 赵婉莹;卢林;;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2 邱风;朱勋;;电力短缺对浙江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学刊;2007年02期
13 周蕾;;国内服务产业集聚理论综述[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4 杨丹萍;温佩佩;曾洁;;产业集聚与对外贸易:基于浙江服装产业的实证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3期
15 钱水土;江乐;;浙江区域金融结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9年10期
16 李洪云;王建芳;;我国地区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影响的分析[J];知识经济;2010年09期
17 古屹;;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18 沈诗杰;沈冠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产业集聚效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9 武晓霞;任志成;;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0 李大勇;;赤峰百万人口大城市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李碧宏;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D];西南大学;2012年
3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孙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5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炜;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李小飞;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优势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陈彦;中国省际财政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5 敖娟;产业集聚效应与湖北汽车产业再造[D];广西大学;2004年
6 连晓霞;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7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8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10 吕靖烨;西安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万朝;仪征沿江迎来高新产业集聚热[N];新华日报;2007年
2 欣怡;张北:打造优势产业集聚经济区[N];中国特产报;2009年
3 记者 李蔓;点亮深圳产业集聚地[N];中国黄金报;2005年
4 何运平匡湘鄂 卢舜辉;广东惠州力推高端产业集聚基地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5 张从春;邳州成出口胶合板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N];国际商报;2008年
6 记者 张德利;3年内建成川东北产业集聚中心[N];南充日报;2008年
7 首席记者 刘长军;我市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N];盘锦日报;2009年
8 记者 潘峰;池州承接转移加速产业集聚[N];安徽日报;2010年
9 南方日报记者 景小华 实习生 彭文蕊;粤产业扩散趋势加剧[N];南方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王正喜;培育骨干企业 力促产业集聚[N];徐州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