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两环”区域发展面临的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摘要】: <正>一、如何打破京津翼二元结构,缩小“两环”地区与京津的发展落差京津冀三方的关系既不同于一般的省级行政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也不同于区域发展研究中的一般点面关系,而是一种首都、直辖市与周围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都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和天津市特殊的经济地位,导致在20年来的区域发展研究中,始终把京津两大城市的发展放在了特殊的地位,围绕京津二市来开展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虽然河北省实拖“两环开放带动”战略以来,也开展了一些“两环”区域的发展研究,但研究项目的层次、规模、深度和研究成果的作用,远不及以京津为中心的项目。特殊的地位加上以京津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导致了京津二市与河北省之间十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另一方南是大面积的贫困落后地区。对于这种在特定区域和特殊历史发展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至今缺乏深入的研究,而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明显地制约着京津冀大北京“国际城市”的建设,也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深入开展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已成为现阶段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二、如何从战略层面建立京津冀城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京津冀地区是全国生态基础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经济和上层面功能地位最突出的区域之一,这赋予京津冀发展以很高的期望值。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相关发展研究,比较偏重城市和经济发展研究,强调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忽视了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础环境条件,发展与环境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功能的增强,导致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诸如城市和区域性水荒的发生、水污染和饮水安全保证程度低、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危害、海域污染和赤潮发生、农产品质量下降和饮食安全保证程度降低、超强垦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场破坏等。虽然为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和当地生态破坏,开展了一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一批生态工程建设,但至今研究工作仍停留在—个低层、零散实证研究阶段,始终没有把这一地区的生态安全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进行研究。生态安全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一个量大战略制约因素,因此迫切要求立项开展对这一地区的生态安全战略层面的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晓胜;胡梅娟;张洪河;;合作破难题[J];瞭望;2006年32期
2 魏进平,李子彪,胡宝民;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05年05期
3 颜廷标,崔巍;京津冀一体化与河北的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05期
4 王增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关键是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J];领导之友;2006年04期
5 吕巍;刘小力;;京津冀联合发展以应对外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2期
6 王日旭;欧阳涛;;永兴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年02期
7 叶染;;广东省玩具协会和广东玩具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换届,新班子新目标——更好服务企业 力促行业发展[J];中外玩具制造;2010年10期
8 牛焱琴;王一佼;刘玲瑞;;晋城地区物流与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0期
9 张建国;;关于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领导之友;2010年06期
10 邓艾;孔庆斌;;西藏地区优势工业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20期
11 东流;;俄罗斯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天津简述[J];天津经济;1995年03期
12 张洪河;胡梅娟;孙晓胜;;重塑京津冀协作机制[J];瞭望;2006年32期
13 孙翠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03期
14 孙翠兰;;再论空间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15 徐忠平;走“大珠三角”之路——“珠三角”经济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5年10期
16 林枫;禾穗;温穗红;叶染;;广东省玩具协会和广东玩具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新形势下再踏新征程 建玩具强省快马加鞭[J];中外玩具制造;2006年12期
17 阿达;刘颖;吴燕子;;城乡统筹,成都谋求深层次突破——专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阎星[J];西部广播电视;2009年01期
18 谭志喜;;生态文明视角下恩施州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07期
19 李娟;;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5期
20 周振国;;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评介[J];经济论坛;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的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黄凌翔;;土地竞争力视角下的京津冀差异与一体化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唐永忠;;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马长英;;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任洪源;;京津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蔡潭;;廊坊加快融入京津冀都市圈的战略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9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红;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2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奚建武;从复合到融合[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怡本;三都澳海岸带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池波;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6 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越;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孔媛;城市“新二元结构”从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史学楠;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颜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卫璀;福建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闫慧;山西省吕梁市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建成;内蒙古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林区经济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海峰;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徐宝华;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6 冠琼;内蒙古边境贸易与经济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盛举;亳州工业经济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建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林乐;宝山区地域经济二元结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徐万佳;旅游“一卡通”升温京津冀区域合作[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杨仕省;三地分歧仍在 京津冀规划年底难出台[N];华夏时报;2010年
3 海杰 宋霜;京津冀新定位 三地产业有望重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沈强;不妨把幸福感纳入京津冀合作新追求[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刘建刚;京津冀一体化:磨合中跨越前行[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记者 何会文 实习生 佟迎宾;京津冀携手开发建设北运河[N];天津日报;2010年
7 通讯员 靳彦丽 记者 李燕;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启动[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8 记者 张萌萌;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启动[N];廊坊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邓淑华;打造首都经济圈 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10 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 罗亭;探索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思路(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