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顾红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及其意义[J];学术月刊;1997年11期 |
2 |
崔义;;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矛盾学说的改造[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
3 |
孙正聿;;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4期 |
4 |
何新;;简论“历史概念集合”——黑格尔辩证逻辑理论新探[J];学术月刊;1980年11期 |
5 |
刘洪辉;;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J];世纪桥;2009年17期 |
6 |
向夏莹;黄红平;;简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马克思1843-1846年间的几部重要著作的解读来说明[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
7 |
张康之;张乾友;;新市民社会背景下的国家与社会治理——对基于市民社会的国家理论的考察[J];文史哲;2011年01期 |
8 |
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黑格尔历史原理的“显白教诲”[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
9 |
蒋富强;岳磊;;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和超越[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10 |
卢红彬,蔡小忠;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超越[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1 |
钟枢;;黑格尔国家观述评[J];学术界;2007年04期 |
12 |
员俊雅;;建构主义: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
13 |
姜智红;;论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形成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
14 |
胡潇;;论哲学的文化品格——也谈“时代精神的精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2期 |
15 |
张文喜;;论政治哲学中的个人概念及其哲学基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期 |
16 |
王作印;;马克思与黑格尔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观比较及其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
17 |
匡列辉;张明;;马克思对黑格尔“终极关怀观”的重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8 |
白琳;;黑格尔与马克思的社会和谐观比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
19 |
竭长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理论特征[J];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
20 |
陆玉珍;;黑格尔、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异化观的比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