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TER立体数据和ICESat/GLAS测高数据融合高精度提取南极地区地形信息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证从中山站到DomeA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该考察路线沿线的地形信息是必需的.虽然Radarsat南极制图计划(RAMP)能提供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全南极数字高程模型(DEM),其最高水平分辨率为200m,但其真正的水平分辨率根据源数据的比例尺和区域覆盖密度不同而不同.对于冰架和内陆冰盖地区,水平精度约为5km.在东南极内陆冰盖地区和远离山脉地区该DEM的垂直精度估计为±50m,因此更高精度的地形数据还不存在.为了满足将来对地形信息更高精度的要求,由于ASTER光学影像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15m),而ICESat/GLAS测高数据有较高的高程精度(13.8cm),因此本文融合ASTER立体数据和ICESat/GLAS测高数据提取了该考察路线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首先选择一些测高数据点作为ASTER提取DEM过程中的高程控制,以减少匹配错误.由于从75°~81°S范围没有合格的ASTER立体数据覆盖,并且在该范围内ICESat轨道覆盖度大,观测数据比较密集,因此在该区域仅使用ICESat测高数据提取DEM,最后生成覆盖整条路线的DEM.分析结果表明DEM精度得到很大的提高,DEM的绝对垂直精度某些地区优于15m,除了影像009-001外,其余所有结果精度都在30m以内.其内部精度优于15m,某些情况下优于7m.生成的结果达到1:50000制图标准.结果表明在南极地区,综合利用各种遥感数据提取南极地区冰面地形信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
|
|
|
|
1 |
惠凤鸣,田庆久,李应成;Aster数据的DEM生产及精度评价[J];遥感信息;2004年01期 |
2 |
朱伟;王东华;周晓光;;基于信息熵的DEM最佳分辨率确定方法研究[J];遥感信息;2008年05期 |
3 |
王贵林;杨艳明;刘玉柱;刘海义;姚鑫;;基于ASTER遥感立体像对的DEM提取[J];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8年01期 |
4 |
王春;王占宏;李鹏;李伟涛;;DEM地形可视化自增强技术[J];地理信息世界;2009年01期 |
5 |
沈晶玉;史明昌;;DEM网格尺寸对地形因子影响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
6 |
陈国平;赵俊三;魏保峰;;DEM技术在景观工程道路选线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7年03期 |
7 |
陶旸;汤国安;王春;孙京禄;;DEM子集划分对地形信息量计算的影响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12期 |
8 |
陶旸;汤国安;王春;祝士杰;杨昕;;DEM地形信息量计算的不确定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3期 |
9 |
李娟;赵军;;基于DEM的西北干旱区典型地貌类型坡度提取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2期 |
10 |
陈君颖;李杏朝;傅俏燕;黄世存;李俊杰;;国产卫星遥感数据的地形渲染技术[J];遥感信息;2011年01期 |
11 |
郭亚东,史舟;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ASTER)的特点及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年05期 |
12 |
王敏;孙希龙;余安喜;梁甸农;;基于双星编队SAR的差分干涉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3 |
朱英浩,张祖勋,张剑清;基于MapInfo的城市3维可视化GIS[J];测绘通报;2000年07期 |
14 |
叶海建,安乐;基于四叉树结构的DEM生成算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15 |
李峻,边馥苓,谈晓军;DEM及纹理图像的集成数据库研究[J];测绘科学;2000年03期 |
16 |
邓炜,张艳宁,万余庆,赵荣椿;DEM分形内插方法及其在消除SAR图像地形畸变中的应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7 |
吴泉源,孔敏,侯伟,孟凡海;基于GIS黄水河流域下垫面类型划分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年02期 |
18 |
于野,刘士明,王闯,徐辉;省级政务信息化地理信息支撑平台的建设与信息共享[J];测绘通报;2003年06期 |
19 |
张伟;基于DEM的沟谷地貌自动提取与实现技术[J];人民黄河;2004年05期 |
20 |
张婷,汤国安,王峥,陈莉,王春;基于神经网络的地面坡度与其他地形定量因子关联性分析——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验为例[J];山地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