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与岩石圈构造演化

迟效国  李才  金巍  
【摘要】:自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藏北羌塘地块依次发育有碱性玄武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和过碱性钾质-超钾质系列火山活动.研究表明岩浆源区经历了由早期尖晶石橄榄岩地幔向晚期石榴石橄榄岩富集地幔(EM2)的转变.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安粗质岩石具有高Mg#值和极高的Cr,Ni,Co丰度,指示岩浆可能来自于拉萨地块大陆岩石圈的俯冲作用.藏北过碱性超钾质系列的La/Rb,Zr/Rb,K/La,K/Nb,Rb/Nb和Pb/La值小于岛弧火山岩,大于和类似于洋岛玄武岩,指示岩浆源区具有软流圈流体交代古俯冲地幔楔的属性.而藏南超钾质火山岩和藏东超钾质煌斑岩的上述元素比值类似于和大于岛弧火山岩,暗示源区地幔存在俯冲陆壳释放的流(熔)体的交代作用.上述成因标志支持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到高原中部,欧亚岩石圈地幔向南俯冲到羌塘之下的结论.文中进一步提出陆内俯冲与藏北、藏东区域大型走滑构造的脉动滑移效应导致高原腹地软流圈脉动上涌,岩石圈脉动减薄产生钾质-超钾质岩浆脉动旋回的成因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汪正江;王剑;谭富文;付修根;陈文西;陈明国;;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01期
2 董昕;赵志丹;莫宣学;喻学惠;张宏飞;李冰;D.J.DEPAOLO;;西秦岭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岩浆源区性质[J];岩石学报;2008年02期
3 杨日红,董建乐,李才,迟效国,于学政;藏北新生代火山岩主要造岩矿物特征及温压条件[J];现代地质;2002年02期
4 林金辉,伊海生,赵兵,李葆华,时志强,黄继钧;藏北祖尔肯乌拉山地区新生代火山岩~(40)Ar-~(39)Ar同位素定年及其意义[J];矿物岩石;2003年03期
5 李茂善,马耀明,胡泽勇,马伟强,王介民,OGINO Shin-ya;藏北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6 卜建军;段其发;;藏北赤布张错南部帮麦锑金矿点的地质特征及意义[J];地质通报;2006年Z1期
7 张冰松;石培礼;何永涛;张宪洲;李泉;;西藏当雄高寒草甸碳通量定位观测站小气候的基本特征[J];山地学报;2009年01期
8 翟庆国;李才;王军;陈文;;藏北羌塘戈木错北部新生代钾质火山岩~(40)Ar/~(39)Ar定年[J];地质通报;2009年09期
9 ;藏北尼玛阿索构造混杂岩新发现[J];江西地质;2001年01期
10 于远山;朱同兴;张启跃;金灿海;周帮国;;藏北若拉岗日岩群变质火山岩的基本特征及构造属性[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年04期
11 常天军;王建林;李鹏;成海宏;方华丽;;藏北高寒草地植被的碳密度与碳贮量[J];生态科学;2007年05期
12 蒲健辰;藏北探冰原[J];大自然探索;2000年10期
13 路彦明,卫万顺,刘桂阁,范俊杰;藏北班—怒成矿带中生代浅变质岩系与金矿成矿[J];黄金地质;2002年03期
14 唐峰林,黄建村,曹圣华;藏北中西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意义[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年03期
15 翟庆国;李才;王军;;藏北羌塘中部戈木日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变质作用pTt轨迹[J];地质通报;2009年09期
16 张国云;;藏北赛马会[J];科技潮;1998年06期
17 路彦明,刘桂阁,范俊杰,卫万顺;藏北中、新生代岩浆演化及其对地球动力学成岩成矿指示意义[J];地质与资源;2004年04期
18 杜军;;藏北牧草青草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6年01期
19 刘荣;吕金刚;吴新忠;;藏北沉鱼湖—向阳湖一带石坪顶组火山岩特征、形成时代及环境[J];新疆地质;2006年02期
20 邝粉良;仓决卓玛;李建川;杨乐;刘宁;;藏北繁殖黑颈鹤的巢址特征及觅食地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孚;;推覆体的成因和经济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2 朱介寿;;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动力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根模;聂永安;;上部岩石圈的Q构造和Q值测量——对十组Q数据的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4 王永明;黄金水;;克拉通岩石圈稳定性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胡宝群;吕古贤;王方正;孙占学;;岩石圈中热压系数的计算及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何丽娟;汪集旸;金建;;南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路凤香;张瑞生;钟增球;郑建平;余淳梅;;中国东部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夏群科;杨晓志;郝艳涛;;岩石圈中水分布的时空不均一性:来自汉诺坝和女山深源岩石的信息[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付永涛;范守志;施小斌;;哀牢山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初步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肖龙;徐义刚;何斌;;峨眉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来自低钛和高钛玄武岩的锶-钕和氧同位素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彦;中国大陆地区的岩石圈磁场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朱弟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火山岩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3 李尚林;藏北羌塘盆地仓来拉地区地层特征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5 邱殿明;黑龙江省东部岩石圈演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5年
6 陈文西;羌塘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7 覃如府;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集成及其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胡宝群;信阳深源包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圈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
9 刘洋;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物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程彦博;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成岩成矿时空演化及一些关键问题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兰;藏北侏罗纪沉积相及黑色岩系有机地球化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2 王倩;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根A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成因及岩浆源区讨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艺晋;基于地应力测量和分析的矿山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常天军;藏北高寒草原植被和土壤碳空间分布格局[D];西藏大学;2008年
5 刘泉;玄武岩斜坡水岩化学作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裴福萍;吉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5年
7 叶书锋;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成因[D];长安大学;2005年
8 夏明哲;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基性岩石的岩浆过程与岩浆源区[D];长安大学;2006年
9 纪伟强;吉黑东部中生代晚期火山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孟恩;佳木斯地块东缘及东南缘晚古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郑东鸿 张进林;西部开发热高原 藏北引来“探宝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2 郑东鸿 张进林;安多藏北不夜城[N];西藏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张召国 李汝健 孔玲 本报通讯员 次平;藏北拓荒牛[N];人民法院报;2000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沈小丁 本报记者 张晓明 达次 王杰;藏北人民的好女儿——祁爱群[N];西藏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次仁罗布;乘势而上 谋藏北美好未来[N];西藏日报(汉);2010年
6 次仁龙培;“捕”风“捉”雪造福藏北[N];西藏日报;2004年
7 ;藏北体育蓬勃发展[N];西藏日报;2002年
8 西藏那曲地区行署专员 段襄征;发展气象事业 造福藏北人民[N];中国气象报;2005年
9 记者 伟仁杰;藏北牧民学会随行就市[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李荣华;加快发展 倾力服务藏北大开发[N];西藏日报;200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