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刘晓春,胡克;榴辉岩相的重新评价[J];地质科技情报;1994年01期 |
2 |
刘雅琴,刘晓春;关于大别山榴辉岩相变质作用[J];中国区域地质;1999年03期 |
3 |
江来利,徐树桐,刘贻灿,苏文;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背景[J];地质论评;1995年03期 |
4 |
韩宗珠,武心尧,姚春明;青岛榴辉岩相变质古洋壳的特征及其成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5 |
王晓燕;鄂北豫南榴辉岩相变质岩[J];中国地质;1996年05期 |
6 |
刘晓春,刘先文,胡克;论大别地块中榴辉岩与围岩的变质关系及区域“递增”变质带的形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4期 |
7 |
刘晓春;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J];地球化学;1994年04期 |
8 |
崔书学,孙宗锋,张胜祥;威海地区榴辉岩及其变质作用[J];山东地质;1998年01期 |
9 |
宋明春,崔书学,张希道;鲁东榴辉岩的构造年代学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04期 |
10 |
李一良,郑永飞,傅斌;大别山榴辉岩中石英脉的氧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4期 |
11 |
张汉凯;安徽太湖榴辉岩中某些变质矿物的标型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
12 |
张宗恒,任爱琴,侯海燕;新县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及变质作用[J];河南地质;2001年01期 |
13 |
刘晓春,吴淦国,陈柏林,舒斌;甘肃北山榴辉岩的变质历史[J];地球学报;2002年01期 |
14 |
吴元保,陈道公,夏群科,程昊,涂湘林;大别山黄镇榴辉岩锆石的微区微量元素分析:榴辉岩相变质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J];科学通报;2002年11期 |
15 |
刘景波;中温榴辉岩中柯石英和金刚石形成的一种地震成因模型[J];岩石学报;1994年04期 |
16 |
陈宣华,王小凤,陈正乐,张青;孟中榴辉岩形成和演化的P—T轨迹[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4期 |
17 |
肖益林,傅斌,李曙光,郑永飞;大别山碧溪岭榴辉岩变质温压条件计算及氧同位素研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7年03期 |
18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江来利,周存亭,吴维平;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J];地质学报;2001年03期 |
19 |
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万渝生,孟繁聪,李海兵,史仁灯,宋述光;中国西北柴北缘两种不同类型榴辉岩[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20 |
宋明春,崔书学;鲁东榴辉岩形成于印支期吗[J];安徽地质;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