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摘要】:结合塔里木北缘的库车拗陷和塔北隆起这两个构造单元的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利用一维热传导方程,给出了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的热结构。塔里木北缘地区平均地表热流为45mW/m~2左右,地幔热流约为20~24mW/m~2,莫霍面温度为514~603℃,热岩石圈厚度138~182km。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P波速度结构和岩石学,结合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该区的岩石圈强度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圈的流变分层现象明显,整个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以脆性性质为主,下地壳底部才显韧性性质,壳下岩石圈地幔也表现为脆性性质,具有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此外,岩石圈强度也具有横向变化的特征,隆起区强度大于坳陷区强度;从南往北,强度依次降低,塔北隆起南部强度最大,库车坳陷强度最小。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拉张背景下强度为4.77×10~(12)~5.03×10~(13)N/m,挤压背景下为6.5×10~(12)~9.40×10~(13)N/m,其脆-韧性转换深度在20~33km之间。塔里木北缘的岩石圈较冷且强度较大,岩石圈表现为刚性并以整体变形为主。该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一整体变形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
|
|
|
1 |
宁杰远,臧绍先,王曙光,魏荣强,梁国平;底部水平拖曳作用下岩石圈的层间耦合[J];中国科学D辑;2003年S1期 |
2 |
李椷;国际岩石圈保护计划的一次会议[J];山地学报;1984年04期 |
3 |
王石任;分层岩石圈中起因于地幔对流的应力状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8年01期 |
4 |
王清晨;“国际岩石圈”新的五年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
5 |
胡桂明;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大陆边缘及其动力学机制[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1期 |
6 |
胡宝群,王方正,孙占学,刘成东,白丽红;岩石圈中的地压梯度[J];地学前缘;2003年03期 |
7 |
谭捍东;姜枚;吴良士;魏文博;;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8 |
王光大;岩石圈动力学[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1期 |
9 |
C. J. Hawkesworth
,张兴春;大陆地幔岩石圈和地球地幔中浅水平富集过程[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6期 |
10 |
张本仁;;秦巴区域岩石圈组成、构造发展与成矿规律的地球化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年04期 |
11 |
M.N.Qureshy;胡克;;喜马拉雅山的地壳堆砌和岩石圈挠曲——重力资料分析[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
12 |
张理刚;;中国东部岩石圈铅同位素化学结构与动力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3期 |
13 |
孙建中;气、水、岩、生、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S2期 |
14 |
M.Tatsumoto;Y.Nabamura;贺云龙;;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富集型地慢岩石圈[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15 |
H.V.Lyatsky
,钟广见;陆壳非挤压盆地的形成:现代模式的局限性[J];海洋石油;1995年05期 |
16 |
黎彤,倪守斌;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J];地质与勘探;1997年01期 |
17 |
王绳祖;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与板缘驱动力远程传递[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8 |
吴能友,曾维军,杜德莉,李振五,吴新林;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1期 |
19 |
史卜庆,周瑶琪,朱岳年;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及其在伸展盆地动力学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
20 |
周辉;大陆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