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摘要】:青藏地区在始新世晚期全部脱离海浸成陆以后,曾被两度夷平或接近夷平.至上新世末,地面高度仅1,000米左右.上新世未一第四纪初的新构造运动为大幅度整体的断块上升,但在空间上有差异性,在时间上有三个剧烈上升阶段,并且有明显的后期加速的趋势.自上新世末以来,青藏高原累计上升约3,500—4,000米。
|
|
|
|
1 |
张林源;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3期 |
2 |
吴池胜,王安宇;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1995年04期 |
3 |
李炳元,潘保田;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
4 |
易明初;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歹字形构造体系的探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78年03期 |
5 |
;青藏高原隆起原因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年04期 |
6 |
徐祥德,陈联寿;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1994~2000)──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0年00期 |
7 |
李吉均;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1期 |
8 |
彭华;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的讨论[J];地理研究;1989年03期 |
9 |
潘保田,李吉均,朱俊杰,曹继秀;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Ⅱ.青藏高原隆起的基本过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0 |
袁宝印,王振海;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J];第四纪研究;1995年04期 |
11 |
王跃,李森,王建华,阎满存;试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1996年02期 |
12 |
孙鸿烈,李文华,章铭陶,韩裕丰;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J];资源科学;1986年03期 |
13 |
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J];地理学报;1990年02期 |
14 |
;青藏高原隆起原因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86年Z1期 |
15 |
;青藏高原在变暖[J];湖北气象;1996年01期 |
16 |
陈志明;从青藏高原隆起探讨西藏湖泊生态环境的变迁[J];海洋与湖沼;1981年05期 |
17 |
郑炳华;青藏高原线性构造及其活动特征[J];地震地质;1986年01期 |
18 |
李廷栋;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5年01期 |
19 |
王建,刘泽纯,陈晔,黄巧华,陈霞;2.6 Ma BP前后亚洲季风系统的重组[J];古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20 |
张荣祖,郑昌琳;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区系演变[J];地理学报;198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