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聚类方法划分中国PM_(2.5)防治区域
【摘要】:中国各城市细颗粒物(PM_(2.5))环境空气质量差异较大,呈现明显的区域污染特征。合理划分PM_(2.5)污染防治区域、开展区域性大气环境管理,是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2015年全国108个重点城市大气PM_(2.5)的日均浓度数据,使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各城市的PM_(2.5)全年污染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划分出不同防治区域。依据聚类分析的3项原则,综合比较4种不同聚类方法及结果,最后提出可以划分出8个PM_(2.5)污染防治区域:a赣鄂湘接壤地区(长株潭及周边城市),b成渝及周边地区,c粤桂地区,d闽浙沿海城市群,e东三省地区,f长三角地区,g山东及周边地区,h京津冀、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城市群。
|
|
|
|
1 |
刘阳生,沈兴兴,毛小苓,陈睿;北京市冬季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TSP,PM_(10),PM_(2.5)和PM_1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
2 |
;美环保作家号召人们参加“350ppm计划”[J];节能与环保;2009年04期 |
3 |
刘阳生,陈睿,沈兴兴,毛小苓,郝鹏鹏,曾明;北京冬季室内空气中TSP,PM_(10),PM_(2.5)和PM_1污染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
4 |
黄青;程水源;苏福庆;陈东升;周颖;李悦;;北京市一次PM_(10)污染过程模拟与气象诊断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
5 |
;PM_(2.5)指标列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03期 |
6 |
徐梦侠;朱丽波;徐能斌;李申杰;杨炳建;俞杰;汪伟峰;赵倩;;基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PM_(10)滤纸的新型大气二英监测技术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2年05期 |
7 |
赵铮;张丽;李发荣;;昆明市大气PM_(10)污染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4年01期 |
8 |
王志轩;;霾、PM_(2.5)与电力[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2年01期 |
9 |
王玮,刘红杰;TSP-PM_(10)-PM_(2.5)-2型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03年01期 |
10 |
陈奔琦;;北京空气中PM_(2.5)的检测实验及改善建议[J];绿色科技;2012年10期 |
11 |
赖以坚;;东莞市环境空气PM_(2.5)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浅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
12 |
杜新黎;李扬扬;白慧莉;董娅玮;;西安市环境空气PM_(2.5)污染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13年06期 |
13 |
吕森林,邵龙义;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中单颗粒的矿物组成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4期 |
14 |
阎云玲,李建宏;浅谈采集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_(10))的影响因素[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3年04期 |
15 |
王哲;王自发;郑海涛;;一种评估烟花爆竹燃放对大气PM_(2.5)影响的新方法[J];中国环境监测;2014年03期 |
16 |
沙维奇;;环境空气PM_(2.5)污染特征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
17 |
王艳慧;肖瑶;;北京市PM_(5.0)可吸入颗粒物反演及其时空分布分析[J];环境科学;2014年02期 |
18 |
陈陵;范义兵;杨树;吴金星;李紫芬;陈海婴;;南昌市公共场所室内空气PM_(2.5)浓度调查[J];卫生研究;2014年01期 |
19 |
寿幼平;高晓梅;王静;杨凌霄;王文兴;;济南秋季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在线观测[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
20 |
;少数地方PM_(2.5)监测进展缓慢环保部要求10月实时发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