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纳入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病人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和改良组(采用改良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每组20例。传统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7.3±8.5)岁;改良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7.5±6.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记录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的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伤椎Cobb角。结果病人均获得7~2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两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伤椎Cobb角矫正、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50.0±35.8)ml,术后引流量为(82.5±14.5)ml,末次腰痛VAS评分为(1.6±0.5)分,均优于传统组的(269.5±39.9)ml、(151.3±19.2)ml、(2.5±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棘突旁有限显露治疗有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在脊柱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满意,且能减轻病人的手术创伤,术后病人腰背痛改善更明显。
|
|
|
|
1 |
彭福荣,邓杰,吴玉亮,段巍,张艳凤;俯卧位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2/3骨折[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2 |
朱加德;胸腰椎骨折63例治疗体会[J];现代康复;2000年04期 |
3 |
潘海涛,麻松,叶新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304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年07期 |
4 |
彭力平,徐宁达,林松青;胸腰椎骨折体外整复器械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年11期 |
5 |
李任增,张柳;胸腰椎骨折患者腹胀的治疗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6 |
沈虹;;胸腰椎骨折伴截瘫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年10期 |
7 |
于宏伟;王文波;王玉学;;胸腰椎骨折稳定性评分的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年04期 |
8 |
王刚;彭浩;黄文华;;胸腰椎骨折分类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09年02期 |
9 |
李韦华;蔡大阅;黄伟章;;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25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08期 |
10 |
郑鹏;焦建峰;;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9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7期 |
11 |
张炳灿;王正祥;洪建斌;;90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01期 |
12 |
孙强;;微创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02期 |
13 |
伍耀南;孙秩和;张光正;;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22期 |
14 |
李彤红;林大强;陈兴爱;谭显春;赖超超;;经后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J];吉林医学;2012年33期 |
15 |
蒋荣辉;程黎明;;胸腰椎骨折分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年08期 |
16 |
劳文斌;胸腰椎骨折误诊4例[J];中国骨伤;1996年05期 |
17 |
李登全;中西医治疗胸腰椎骨折与骨折脱位200例[J];中国骨伤;1996年06期 |
18 |
李晨,吴志福,王彦军,张玉光;胸腰椎骨折600例发病分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年06期 |
19 |
缪国清,吕平,刘万君,张春江,高政江;术中无照片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7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
20 |
刘跃华;保守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临床分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