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有机氮的月际变化:以右旋(D)和左旋(L)氨基酸为例

邵亮  吴莹  朱卓毅  张经  
【摘要】:2006年每月在长江口徐六泾采集颗粒态样品,进行颗粒态氨基酸(PAA)、颗粒态有机碳(POC)、颗粒态氮(PN)和叶绿素(Chl-a)的分析测定,以了解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态氨基酸的月季变化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总颗粒态氨基酸(TPAA)与总悬浮颗粒物(TSM)之间是正相关关系(r=0.780,p0.005)。TPAA在1月份达到最高值3.14μmol/L,在10月份降至最低值1.11μmol/L。各种氨基酸占总颗粒态氨基酸的摩尔百分比及D型对映体的相对比例均无显著变化。其中,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苏氨酸(Thr)、缬氨酸(Val)、丝氨酸(Ser)和亮氨酸(Leu)为优势氨基酸。D型精氨酸(D-Arg)、D型天冬氨酸(D-Asp)、D型谷氨酸(D-Glu)、D型亮氨酸(D-leu)和D型丙氨酸(D-Ala)为主要的D型氨基酸,其主要来自细菌源。POC/Chl-a,TPAA/PN与降解系数(DI)的对比表明: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态氨基酸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和新鲜浮游植物,且受到2006特枯年的气候干旱和三峡蓄水等因素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谢文萍;杨劲松;;三峡工程调蓄进程中长江河口区土壤水盐动态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2 王永红;沈焕庭;李九发;茅志昌;;长江河口涨、落潮槽内的沙波地貌和输移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1年02期
3 冯凌旋;李占海;李九发;周云轩;陈炜;徐敏;;基于机制分解法长江口南汇潮滩悬移质泥沙通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4 王强;袁兴中;刘红;;西南山地源头溪流附石性水生昆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以重庆鱼肚河为例[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5 方磊;刘健;陈锦辉;吴建辉;徐嘉楠;张饮江;沈和定;;贝类生态修复作用及固碳效果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6 郭弘艺;郑怡;唐文乔;沈皓;魏凯;谢正丽;Katsumi Tsukamoto;;据于矢耳石Sr/Ca值的长江日本鳗鲡迁移格局多样性分析(英文)[J];动物学研究;201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张传松;石晓勇;吴家林;张姗姗;;2008年浒苔消亡末期35°N断面颗粒有机物垂直分布情况的初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金忠贤;李万春;苏德源;;试论长江河口的界定[A];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委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九发;徐海根;恽才兴;虞志英;应铭;左书华;时连强;楼飞;;长江河口没冒沙演变规律[A];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孔亚珍;丁平兴;;长江河口余流特征分析[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陈清满;章守宇;;枸杞岛养殖紫贻贝生长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叶属峰;陆健健;孙平跃;;长江河口两种大型底栖动物对Zn、Cu、Pb、Cd、Cr的富集作用[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李婧;高抒;汪亚平;;长江河口悬沙浓度时空变化的遥感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郭小虎;李义天;;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趋势[A];水文泥沙研究新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9 龚士良;;上海长江隧桥工程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子琳;张涛;潘建明;陈忠元;刘小涯;;长江河口水体与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道季;长江河口悬浮体的有机特性及其动力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行为[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谢小平;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衡;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群落的生态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保华;冰后期长江下切河谷体系与河口湾演变[D];同济大学;2005年
5 蔡中祥;基于GIS的长江河口空间决策支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章飞军;长江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中Exergy理论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民波;长江河口底栖动物群落对大型工程的响应与生态修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亚;长江河口水流输运时间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辉;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华林;器测时期以来长江河口泥沙冲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长江河口潮区界和潮流界及其对重大工程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衡;冬季黄海东海环流和长江冲淡水扩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斌;长江河口南支水域溶解氧动力学数值模型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宫萍;黄河及河口区正构烷烃、正脂肪酸的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曹慧江;长江河口枯季三维流场悬沙数值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刚;长江河口岸滩侵蚀的演变模式及其防治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陶世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空中分解的季节动态: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8 谢志发;长江河口互花米草盐沼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之间生态学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骞;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颗粒有机物的来源、含量变化及其与固碳作用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刘文斌;长江洪水对河口典型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何连弟;恢复长江河口生态系统[N];文汇报;2002年
2 记者 曹继军;长江河口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N];光明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春;长江河口发现新物种——“类闭尾水虱”[N];科技日报;2009年
4 蔡波 陈婧;为滨江发展“把脉开方”[N];上海科技报;2010年
5 记者 姜澎;“类闭尾水虱”现身长江河口[N];文汇报;2009年
6 ;科学管理长江河口的泥沙资源[N];联合时报;2007年
7 ;守卫大江[N];人民长江报;2006年
8 ;潜心河口研究40载[N];大众科技报;2005年
9 本报通讯员 张静 记者 傅菁;与“长三角”一同成长[N];人民长江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尤莼洁宋鹏霞;上海第三大水源找寻记[N];解放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