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涨、落潮槽内的沙波地貌和输移特征
【摘要】:涨、落潮槽是河口区的重要地貌单元,槽内由于不同的优势流作用而表现出不同的泥沙运移特征。沙波是底沙输移的表现,因此研究槽内的沙波特征对于涨、落潮槽的水动力和沉积地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现场声纳观测、测深仪测深、表层取样和现场水动力观测等方法获得河槽床面沙波和水动力资料,对沙波的几何形态、波高和全潮周期的迁移距离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显示,涨潮槽沙波的波长和波高都小于落潮槽内的沙波,波型指数大于落潮槽。涨潮槽内有部分沙波倾向上游,落潮槽沙波一般倾向下游。除了涨潮槽新桥水道在大潮时沙波净向上游输移,涨潮槽南小泓和落潮槽的底沙无论大、小潮都净向下游输移,大、小潮全潮周期内涨潮槽净输移距离约为1—10m,落潮槽内的沙波净输移距离约为涨潮槽的3倍。涨、落潮槽内的沙波特征和迁移距离的差异主要反映了河槽内不同水动力与河床地形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河槽中的底形不稳定。
|
|
|
|
1 |
杨世伦,谢文辉,朱骏,赵庆英;大河口潮滩地貌动力过程的研究——以长江口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
2 |
张勇;翟世奎;;利用GIS和多维数据库技术实现长江口海域环境时空数据分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2期 |
3 |
杨忠勇;程和琴;江红;张文祥;和玉芳;倪一卓;;长江口河口河槽浅地层剖面探测研究[J];海洋测绘;2011年02期 |
4 |
王永红;沈焕庭;李九发;茅志昌;;长江河口涨、落潮槽内的沙波地貌和输移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1年02期 |
5 |
;地貌学[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
6 |
赵常青;茅志昌;虞志英;徐海根;李九发;;长江口崇明东滩冲淤演变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8年03期 |
7 |
史坦晶,季岚;运用GIS技术构造长江口地理信息系统[J];水运工程;2002年10期 |
8 |
胡红兵;胡光道;程和琴;;长江口冲积岛浅滩演变的可视化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
9 |
付桂;李九发;戴志军;吴荣荣;虞志英;;南汇嘴-崎岖列岛海域海床演变初步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0 |
胡红兵;胡刚;胡光道;;GIS支持下长江口南支河道百年来的演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2期 |
11 |
丛宁;张振克;夏非;;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影响下长江口海岸地貌动态与灾害趋势研究[J];河南科学;2010年05期 |
12 |
孙介民;;长江口南支水道水下地貌特征及工程地貌条件评价[J];上海水利;1997年03期 |
13 |
刘红;何青;吉晓强;王亚;徐俊杰;;波流共同作用下潮滩剖面沉积物和地貌分异规律——以长江口崇明东滩为例[J];沉积学报;2008年05期 |
14 |
凌申;沙洲并陆与长江口北部岸线的演变[J];台湾海峡;2001年04期 |
15 |
吴华林,沈焕庭,吴加学;长江口海图深度基准面换算关系研究[J];海洋工程;2002年01期 |
16 |
;地貌学[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2期 |
17 |
;地貌学[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9年03期 |
18 |
黄汝麟,符泰明,赵宏金,熊国高;跨越长江口宽水域的精密高程测量方法[J];测绘学报;1992年03期 |
19 |
杨世伦,姚炎明,贺松林;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J];海洋与湖沼;1999年06期 |
20 |
陈沈良,谷国传,虞志英;长江口南汇东滩淤涨演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
|
|
|
|
|
1 |
本报记者 傅菁 通讯员 张静;纵横江海[N];人民长江报;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