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船礁铺设模式优选方法研究
【摘要】:以人工船礁水动力学特征及优化组合方式为主要研究内容 ,采用数值研究的方法 ,探讨了人工船礁的不同组合及其规模大小对于形成上升流与背涡流的效果、促进海水的上下混合与交换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工船礁铺设方式优选模式。结果表明 ,从船礁的相对效果看 ,铺设模式以大型单体船礁为最佳 ;不同类型船礁组合产生的最大上升流流速为来流速度的 0 0 5— 0 1 5倍 ;随来流速度的增加 ,产生的上升流及背涡流影响效果显著增强 ,在不同来流速度下 ,上升流影响范围与礁宽之比为 1 1— 5 0 ,流影高度与礁高之比为 1 4— 2 0 ,背涡流流影长度与礁高之比为 4 5— 1 3 0 ;不同礁体及其组合对“冲淤”影响差异较大 ,船礁因流线型形状 ,其“冲淤”影响较小。文中建立的人工船礁铺设方式优选模式 ,可为人工船礁水槽试验和现场铺设提供理论依据
|
|
|
|
1 |
张聪义,仲伟耐;人工上升流及其水产养殖利用的前景[J];福建水产;1999年01期 |
2 |
曹欣中;浙江近海上升流季过程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报;1986年01期 |
3 |
缪国荣;;上升流的开发利用[J];海洋渔业;1984年01期 |
4 |
;简讯[J];海洋科学;1989年02期 |
5 |
李冠成,王秉坤,李明,范喆,王莉,王淑军,卢佃清;不同水深处人造海洋上升流和海洋渔场及相关技术研究[J];海洋科学;2004年11期 |
6 |
蔡清海;;台湾海峡南部大陆架边缘存在上升流问题的探讨[J];福建水产;1982年02期 |
7 |
朱志文;日本将在近海建立人工海底上升流系统[J];渔业现代化;1996年03期 |
8 |
顾宏堪;我国第一部关于上升流渔场的专著──《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4年01期 |
9 |
;一种采用气泡形成上升流捕获哲水蚤的拖曳式捕捞装置[J];渔业现代化;2011年01期 |
10 |
朱长寿,陈栩;台湾海峡中、北部及邻近海域夏季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分布特点[J];台湾海峡;1995年02期 |
11 |
潘灵芝;林军;章守宇;;铅直二维定常流中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数值实验[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2 |
雷鹏飞;浙江沿海上升流区无机总氮、溶解氧及生物量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J];水产学报;1984年03期 |
13 |
王玉珏;洪华生;王大志;黄邦钦;张钒;;台湾海峡上升流区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
14 |
杨晓明;陈新军;周应祺;田思泉;;基于海洋遥感的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场形成机制的初步分析[J];水产学报;2006年05期 |
15 |
刘洪生;马翔;章守宇;于红兵;黄华接;;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模型实验[J];水产学报;2009年02期 |
16 |
郑天凌,李福东;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发光细菌的生态分布与种类组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
17 |
;鱼礁[J];天津水产;1983年02期 |
18 |
陈绍文;;何谓“埃尔宁诺现象”[J];福建水产;1984年02期 |
19 |
朱德弟,潘玉球,许卫忆,陈巧云;长江口外赤潮频发海区水文分布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20 |
T.帕森兹;周秋麟;;水产学和海洋学必须结合[J];海洋开发与管理;198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