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

吴能友  曾维军  杜德莉  李振五  吴新林  
【摘要】: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变化反相关的梯度带;东南沿海莫霍面深约28~30km,往西北方向逐渐增厚,最大逾36km。南海区域上地幔天然地震面波速度结构明显存在横向分块和纵向分层特征。岩石圈底界深度变化与地幔速度变化正相关;地幔岩石圈厚度与地壳厚度呈互补性变化,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呈立交桥式结构,具有陆区厚壳薄幔—洋区薄壳厚幔的岩石圈壳-幔耦合模式。南海区域白垩纪末以来的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陆缘裂离—海底扩张—区域沉降的过程,现存的壳-幔耦合模式显然为岩石圈纵向演化产物,其过程大致可分为白垩纪末至中始新世的陆缘裂离、中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海底扩张和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区域沉降等三个阶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坚真,高世昌;南海区域 发展海滨旅游构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04期
2 李椷;国际岩石圈保护计划的一次会议[J];山地学报;1984年04期
3 王石任;分层岩石圈中起因于地幔对流的应力状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8年01期
4 王清晨;“国际岩石圈”新的五年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5 胡桂明;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大陆边缘及其动力学机制[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1期
6 胡宝群,王方正,孙占学,刘成东,白丽红;岩石圈中的地压梯度[J];地学前缘;2003年03期
7 谭捍东;姜枚;吴良士;魏文博;;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8 王光大;岩石圈动力学[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1期
9 C. J. Hawkesworth ,张兴春;大陆地幔岩石圈和地球地幔中浅水平富集过程[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6期
10 张本仁;;秦巴区域岩石圈组成、构造发展与成矿规律的地球化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年04期
11 M.N.Qureshy;胡克;;喜马拉雅山的地壳堆砌和岩石圈挠曲——重力资料分析[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12 张理刚;;中国东部岩石圈铅同位素化学结构与动力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3期
13 孙建中;气、水、岩、生、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S2期
14 M.Tatsumoto;Y.Nabamura;贺云龙;;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富集型地慢岩石圈[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15 H.V.Lyatsky ,钟广见;陆壳非挤压盆地的形成:现代模式的局限性[J];海洋石油;1995年05期
16 黎彤,倪守斌;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J];地质与勘探;1997年01期
17 王绳祖;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与板缘驱动力远程传递[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18 史卜庆,周瑶琪,朱岳年;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及其在伸展盆地动力学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19 周辉;大陆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20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孚;;推覆体的成因和经济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2 朱介寿;;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动力学[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根模;聂永安;;上部岩石圈的Q构造和Q值测量——对十组Q数据的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4 王永明;黄金水;;克拉通岩石圈稳定性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胡宝群;吕古贤;王方正;孙占学;;岩石圈中热压系数的计算及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何丽娟;汪集旸;金建;;南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路凤香;张瑞生;钟增球;郑建平;余淳梅;;中国东部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夏群科;杨晓志;郝艳涛;;岩石圈中水分布的时空不均一性:来自汉诺坝和女山深源岩石的信息[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付永涛;范守志;施小斌;;哀牢山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初步研究[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肖龙;徐义刚;何斌;;峨眉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来自低钛和高钛玄武岩的锶-钕和氧同位素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彦;中国大陆地区的岩石圈磁场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邱殿明;黑龙江省东部岩石圈演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5年
3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4 覃如府;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集成及其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胡宝群;信阳深源包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圈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
6 刘洋;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物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大地构造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7 程彦博;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成岩成矿时空演化及一些关键问题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朱弟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火山岩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9 李向民;天山及邻区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大陆裂谷火山作用[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刘明军;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组成与动力学[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小飞;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区域宗教传播[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艺晋;基于地应力测量和分析的矿山安全开采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王大燕;南海区域渔业合作问题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泉;玄武岩斜坡水岩化学作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远芳;南海区域海洋环境预报业务化系统集成平台的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张晓莉;青藏高原GPS速度场的形变特征及岩石圈形变动力机制[D];长安大学;2003年
7 白勇;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李杨;俯冲岩石圈形在D“层发生过钙钛矿相变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王哲;新疆雪米斯坦火山岩系列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徐宏斌;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瑞利面波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平;我和南海区域历史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赛;岩石圈——气候的档案库[N];中国气象报;2002年
3 陈磊 张雅;我国冰雪圈岩石圈研究有新发现[N];经济日报;2002年
4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 徐绍史;认识地球 保障发展 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N];人民日报;2009年
5 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供稿;什么是多旋迴说?[N];大众科技报;2006年
6 记者 滕艳;我国东部平原及边缘海最具油气前景[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7 记者 滕艳;板块活动和地形高差引发重力滑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8 李斌;地球像积木[N];中国矿业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冯洁;“我也是凡尔纳的粉丝”[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国土资源部部长 徐绍史;认识地球 保障发展[N];中国能源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