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
【摘要】: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变化反相关的梯度带;东南沿海莫霍面深约28~30km,往西北方向逐渐增厚,最大逾36km。南海区域上地幔天然地震面波速度结构明显存在横向分块和纵向分层特征。岩石圈底界深度变化与地幔速度变化正相关;地幔岩石圈厚度与地壳厚度呈互补性变化,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呈立交桥式结构,具有陆区厚壳薄幔—洋区薄壳厚幔的岩石圈壳-幔耦合模式。南海区域白垩纪末以来的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陆缘裂离—海底扩张—区域沉降的过程,现存的壳-幔耦合模式显然为岩石圈纵向演化产物,其过程大致可分为白垩纪末至中始新世的陆缘裂离、中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海底扩张和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区域沉降等三个阶段。
|
|
|
|
1 |
朱坚真,高世昌;南海区域 发展海滨旅游构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04期 |
2 |
李椷;国际岩石圈保护计划的一次会议[J];山地学报;1984年04期 |
3 |
王石任;分层岩石圈中起因于地幔对流的应力状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8年01期 |
4 |
王清晨;“国际岩石圈”新的五年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
5 |
胡桂明;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大陆边缘及其动力学机制[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1期 |
6 |
胡宝群,王方正,孙占学,刘成东,白丽红;岩石圈中的地压梯度[J];地学前缘;2003年03期 |
7 |
谭捍东;姜枚;吴良士;魏文博;;青藏高原电性结构及其对岩石圈研究的意义[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8 |
王光大;岩石圈动力学[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1期 |
9 |
C. J. Hawkesworth
,张兴春;大陆地幔岩石圈和地球地幔中浅水平富集过程[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6期 |
10 |
张本仁;;秦巴区域岩石圈组成、构造发展与成矿规律的地球化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年04期 |
11 |
M.N.Qureshy;胡克;;喜马拉雅山的地壳堆砌和岩石圈挠曲——重力资料分析[J];世界地质;1991年01期 |
12 |
张理刚;;中国东部岩石圈铅同位素化学结构与动力学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3期 |
13 |
孙建中;气、水、岩、生、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S2期 |
14 |
M.Tatsumoto;Y.Nabamura;贺云龙;;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富集型地慢岩石圈[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15 |
H.V.Lyatsky
,钟广见;陆壳非挤压盆地的形成:现代模式的局限性[J];海洋石油;1995年05期 |
16 |
黎彤,倪守斌;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J];地质与勘探;1997年01期 |
17 |
王绳祖;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与板缘驱动力远程传递[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8 |
史卜庆,周瑶琪,朱岳年;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及其在伸展盆地动力学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
19 |
周辉;大陆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20 |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