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古韩江物源的演化特征
【摘要】:珠江和韩江是南海北部陆源物质的两个重要供给来源,南海北部陆丰-韩江地区自古近纪以来即接受两者的沉积。通过稀土元素配分特征及判别分析发现,在始新世,研究区沉积物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多样,不同地区差异明显,显示出在始新世沉积时,研究区尚不具备大的物源供给,基本以近源为主。在渐新世,韩江源区和珠江源区基本形成,但是古韩江对陆丰-韩江地区相对影响较大,主要影响研究区东部及中部的广大地区,而珠江则主要影响研究区西北及西部地区。到早中新世,韩江物源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影响到研究区西南部地区,并有部分物质到达研究区西部。但是,从中中新世开始,韩江物源逐步退缩,使西南地区受珠江和韩江来源沉积物的共同影响,而探井Lf14则主要受珠江的影响。到晚中新世,韩江和珠江来源沉积物均发生减弱,本地区主要接受浅海泥灰质沉积。研究区除了接受韩江和珠江带来的陆源碎屑沉积外,从渐新世开始,一直持续到早中新世均受到东沙隆起区的基性火山活动的影响,对研究区南部Lf7和Lf14探井影响较大。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使该地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Eu出现较多的正异常。
|
|
|
|
1 |
张楠;王淑红;陈翰;李亮;颜文;;南海北部近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稀土元素特征[J];矿物学报;2014年04期 |
2 |
冉莉华;郑玉龙;陈建芳;陈荣华;郑连福;WIESNER Martin-G;;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5期 |
3 |
扈传昱,潘建明,陈建芳,周怀阳,朱纯,薛斌;南海北部生源要素的垂直输运和保存及其与东太平洋的对比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6期 |
4 |
陈绍谋,古森昌,路秀云,吴传芝,吴必豪,渠洁瑜,张春增;南海北部沉积物元素分布的统计分析[J];热带海洋;1983年02期 |
5 |
舒业强;王强;俎婷婷;;南海北部陆架陆坡流系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03期 |
6 |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6期 |
7 |
曾丽丽;王强;谢强;施平;杨磊;舒业强;陈举;隋丹丹;何云开;陈荣裕;王东晓;;2004~2013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水文调查[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
8 |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
9 |
刘长建,毛华斌,陈荣裕,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温、盐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1期 |
10 |
刘秦玉,贾英来,杨海军,刘征;南海北部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机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S1期 |
11 |
陈绍谋,路秀云,吴传芝,古森昌,梁美桃,吴必豪,李松筠,李兴,渠洁瑜,陈永志;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J];热带海洋;1986年04期 |
12 |
陈忠;颜文;向荣;田新朋;陈木宏;陆钧;张兰兰;;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科学考察的进展与成果[J];热带海洋学报;2011年01期 |
13 |
;古海洋学研究揭示南海北部中晚中新世深海“红-绿”韵律沉积机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1年01期 |
14 |
邵磊;乔培军;崔宇驰;张浩;;新生代早期南海北部水系演变[J];科技导报;2020年18期 |
15 |
张博;曾丽丽;陈举;谢强;黄科;;基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观测的2004—2005年次表层盐度异常特征与形成机制[J];海洋与湖沼;2018年01期 |
16 |
葛倩;初凤友;叶黎明;许冬;;近3000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的记录[J];海洋学研究;2012年03期 |
17 |
王昭允;牛嘉路;于海庆;黄晓冬;于华明;赵玮;;中尺度涡对南海北部全日内潮传播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06期 |
18 |
李元山;郑铁生;;南海北部与东海陆架区第四系厚度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海洋地质动态;1986年06期 |
19 |
谢以萱;;南海北部沿岸海底地貌的变迁[J];热带地貌;198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