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速率
【摘要】: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的两个柱状样放射性核素137Cs分析表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剖面中均存在清晰的最大蓄积峰,与1963年的137Cs散落沉降相对应,剖面中同时存在可对应于1959年的较清晰的次级蓄积峰,由此计算得到1959—1964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平均沉积速率为2.4~4.8 cm/a,1964—2006年减小到1.4~1.8 cm/a。反映出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整体淤积速率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很可能是三峡蓄水导致流域来沙量大幅度减小所致。虽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各处淤积速率减小程度不同,但降低的速度很快,表明长江三角洲发育已出现重大变化,水下三角洲局部地区已观察到侵蚀现象。
|
|
|
|
1 |
邹汉阳,苏贤泽,余兴光,曾宪章,许丕安;~(210)Pb法测定东海大陆架现代沉积速率[J];台湾海峡;1982年02期 |
2 |
刘志和,赵淑权;用Ge(Li)γ谱仪测定海底沉积物中~(137)Cs、~(40)K、U、Ra、Th的方法研究[J];海洋科学;1983年01期 |
3 |
林敏基,林志峰,郑文庆,赵榕平,陈淑美;用BHC法研究东海大陆架的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作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6期 |
4 |
曾文義,程漢良,姚建华,曾宪章,蘇贤泽;海洋沉积物中~(210)Po的测定及其在地质年代学上的应用[J];台湾海峡;1983年01期 |
5 |
吴家仁;;LDC1-1型静力采样器[J];海洋技术;1983年02期 |
6 |
苏贤泽,马文通,徐胜利,曾宪章,余兴光,程汉良;海洋沉积物的铅-210地质年代学方法[J];台湾海峡;1984年01期 |
7 |
蔡福龙,陈英,许丕安,邱曼华,赖招才,林荣盛;放射性核素在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的转移——Ⅲ.核素在生物体内分布的生态学意义[J];环境科学学报;1985年04期 |
8 |
邹汉阳,曾文义,程汉良,吴世炎;沉积物中~(210)Pb、~(210)Po和~(226)Ra的分析及现代沉积速率的测定[J];海洋通报;1985年06期 |
9 |
程汉良,曾文义,施文远,何惠贞;海堤建成前后厦门港湾沉积速率的变化及其在海洋工程中的意义[J];台湾海峡;1985年01期 |
10 |
程鸿德;杨正礼;魏建云;;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