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临床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对24例临床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通过开胸及胸腔镜肺活检切除标本做病理学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将病理组织经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并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分型。结果24例手术切除标本均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其中富细胞型10例(41.2%),纤维化型为5例(20.8%),混合型9例(38%)。病理变化为肺间质弥漫性慢性炎,包含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偶尔可见小灶性肉芽肿,病理变化时相一致。临床影像学均有双肺弥漫性,斑片状间质改变,肺底部病变较为明显。结论诊断NSIP时,应结合临床及免疫学检查以区分寻常性或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病理分型(富细胞型、纤维化型及混合型)与本病的预后有重要关系,5年生存率差别较大(富细胞型100%、纤维化型35%、混合型90%)。
|
|
|
|
1 |
程晓明,刘军强,易祥华,叶明福,王建春,钱桂生;多发性肌炎合并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一例[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年04期 |
2 |
;肺炎[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7期 |
3 |
陈建新;曹照龙;;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治疗复发2例报告[J];中国医刊;2007年07期 |
4 |
张韵,易祥华,李惠萍,朱美芳,史景云,李霞,钟慈声;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光镜和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4年06期 |
5 |
樊晓红;NSIP(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J];日本医学介绍;2003年03期 |
6 |
何次;顾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J];西南军医;2006年03期 |
7 |
林海龙,崔社怀;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诱发因素及预后[J];重庆医学;2003年07期 |
8 |
Stevens P. A.
,Pettenazzo A.
,Brasch F.
,M. F. Beers,王经纬;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肺泡蛋白沉积症及蛋白原运输异常均由于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的自发性突变[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5年05期 |
9 |
曾根三郎;赵广东;;呼吸系统疾病[J];日本医学介绍;2006年12期 |
10 |
雷志丹;贾武林;葛英辉;史大鹏;王思勤;马希涛;;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年12期 |
11 |
莫建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J];现代医院;2011年08期 |
12 |
温雪萍;王忠慧;张丽君;颜志军;李艳;;临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医学;2007年03期 |
13 |
康健;朱元珏;;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临床研究的新动向[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年04期 |
14 |
M.Akira;Y.Inoue;M.Kitaichi;S.Yamamoto;T.Arai;K.Toyokawa;谭艳;;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有无并发肺气肿:薄层CT表现[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3期 |
15 |
汪德信,李庆云,王路岩,万欢英,时国朝,黄绍光;29例肺弥漫性病变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J];新医学;2004年08期 |
16 |
赵志光;祁旦已;高宝辉;谢小志;王宗敏;;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临床医学;2006年02期 |
17 |
朱元珏;;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01期 |
18 |
谷丽,许文兵,刘鸿瑞,郭子建,徐兴祥,朱元珏;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肺组织中不同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06期 |
19 |
蔡后荣;侯杰;;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08期 |
20 |
芮炜玮;李惠萍;易祥华;方霞;张宗梅;方建萍;;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UIP和NSIP中差异表达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