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

赵卫  方念乔  詹华明  刘豪  宫少军  乔吉果  
【摘要】:选择南海北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珠江口、琼东南和中建南3个盆地作为研究区,对所获取的剖面进行了地震解释工作,运用地震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对我国南海北部新生代演化史开展研究,探讨了南海北部陆缘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及规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活动在时序上存在着迁移的特征,体现出自北向南"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中建南盆地"构造事件逐渐变晚的趋势。因此,南海北部陆缘破裂从北部开始,以"撕裂"的方式逐渐向南推进,同时排除了红河断裂的叠加影响,南海北部自北向南断陷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在其后的演化中,构造沉降与物质充填中心的迁移以一种更加复杂的方式进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沈育疆,胡定明,梅丽明,何国平;南海潮汐数值计算[J];海洋湖沼通报;1985年01期
2 李祺方;《南海地质构造与陆缘扩张》简介[J];海洋通报;1988年04期
3 王国忠,吕炳全,全松青,张健;一个大陆坡环礁—南海华光珊瑚环礁的沉积相模式及其演化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4 黄咣凯;南海钻获高产油气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2期
5 ;中国科学家领衔南海首次大洋钻探成功[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2期
6 许金山,田纪伟,魏恩泊;南海与太平洋表层水温卫星遥感资料的子波频谱分析[J];科学通报;2000年11期
7 刘传联;南海大洋钻探研究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2年08期
8 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丘学林,胥颐,刘建华;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1期
9 邵磊,李献华,汪品先,翦知湣,韦刚健,庞雄,刘颖;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10 周冠华;温珍河;姜效典;赵永超;柳钦火;田国良;;南海海底地形可视化分析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2期
11 刘金芳;毛可修;闫明;张绪东;石永军;;吕宋冷涡时空特征概况[J];海洋预报;2006年02期
12 李建如;汪品先;;南海20万年来的碳同位素记录[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13 刘孟兰;郑西来;林端;罗一丹;陈嘉辉;;南海重点海洋倾倒区表层沉积物富集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14 朱瑾;;巨资打捞古沉船,值得![J];海洋世界;2008年01期
15 杜玉冰;;“南海一号”的时代[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07期
16 马毅;吴瑞贞;李华建;乔冠宇;宋萍萍;庞海龙;;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J];海洋预报;2008年03期
17 张玉兰;;南海深海沉积中的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1期
18 暴景阳;赵进平;张杰;许军;;由卫星高度计数据确定南海长周期分潮及季节环流[J];海洋测绘;2009年03期
19 邹大鹏;卢博;吴百海;梁润华;陈飞燕;;基于同轴差距测量法的南海深水海底沉积物声衰减特性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20 杨棋;陈桂英;尚晓东;;Rossby波临界周期与海面高度异常能谱临界周期在南海的空间分布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雄;;南海深水区低位扇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李刚;张丽莉;朱鲁;;南海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重磁场特征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王静;栾锡武;;南海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霍文冕;暨卫东;;南海表层水石油与重金属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苏达权;刘元龙;陈雪;陈邦彦;李唐根;曾维军;林长松;;南海的三维莫霍界面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何丽娟;汪集旸;金建;;南海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演化[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姚伯初;;南海特提斯洋沉积的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甘剑平;;南海海洋多尺度环流模拟[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芳;陆红锋;苏新;陈超云;刘广虎;周洋;;南海北部陆坡浅表层沉积底栖底栖有孔虫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富甲烷环境的指示[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沙志彬;杨木壮;梁劲;;南海东北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沉积控制因素[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华;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王永刚;全球环流对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3 吴自库;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陈海英;南海上层海洋变异分析及海表温度统计学可预报性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蒲晓强;中国边缘海典型海域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硫的循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荣增瑞;长江羽流混合与扩散过程和南海海平面低频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谢玲玲;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张艳伟;南海陆架坡风致混合及长期混合观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吴振利;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10 王勇;中国若干典型海域作用于浮游植物上、下行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广建;南海潮汐数值预报[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翟丽;南海风生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3 张亚妮;南海上层水温的准双周和天气尺度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周燕遐;南海海洋温度跃层统计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
5 谢骏;南海水团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王江伟;南海海洋环流的诊断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林鹏飞;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邵关;南海上层环流季节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钮智旺;南海表层水温的长周期变化及其与埃尔尼诺的耦合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王嫒婷;南海热流信息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罗茜;“中国海监84”船入列南海总队[N];中国海洋报;2011年
2 记者 徐志良;提高南海维权 执法工作水平[N];中国海洋报;2008年
3 任品德;南海三省(区)908专项工作研讨会召开[N];中国海洋报;2008年
4 张坤;积极推动南海各方务实合作[N];中国海洋报;2008年
5 丁羽;南海发现可燃“冰”[N];建筑报;2000年
6 宁薇 鲁伟;汪品先称:深海研究将从南海破冰[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7 潘虹;南海分局确立五点基本要求[N];中国海洋报;2007年
8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公告[N];中国海洋报;2008年
9 杞人;南海预报中心注重科技助民生[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安蓓 张艺;南海探气再获发现[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