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
【摘要】:选择南海北部比较有代表性的珠江口、琼东南和中建南3个盆地作为研究区,对所获取的剖面进行了地震解释工作,运用地震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法对我国南海北部新生代演化史开展研究,探讨了南海北部陆缘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及规律。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活动在时序上存在着迁移的特征,体现出自北向南"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中建南盆地"构造事件逐渐变晚的趋势。因此,南海北部陆缘破裂从北部开始,以"撕裂"的方式逐渐向南推进,同时排除了红河断裂的叠加影响,南海北部自北向南断陷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在其后的演化中,构造沉降与物质充填中心的迁移以一种更加复杂的方式进行。
|
|
|
|
1 |
沈育疆,胡定明,梅丽明,何国平;南海潮汐数值计算[J];海洋湖沼通报;1985年01期 |
2 |
李祺方;《南海地质构造与陆缘扩张》简介[J];海洋通报;1988年04期 |
3 |
王国忠,吕炳全,全松青,张健;一个大陆坡环礁—南海华光珊瑚环礁的沉积相模式及其演化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4 |
黄咣凯;南海钻获高产油气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2期 |
5 |
;中国科学家领衔南海首次大洋钻探成功[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2期 |
6 |
许金山,田纪伟,魏恩泊;南海与太平洋表层水温卫星遥感资料的子波频谱分析[J];科学通报;2000年11期 |
7 |
刘传联;南海大洋钻探研究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2年08期 |
8 |
宋海斌,郝天珧,江为为,丘学林,胥颐,刘建华;南海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基底断裂体系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1期 |
9 |
邵磊,李献华,汪品先,翦知湣,韦刚健,庞雄,刘颖;南海渐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ODP1148站深海沉积物中的证据[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10 |
周冠华;温珍河;姜效典;赵永超;柳钦火;田国良;;南海海底地形可视化分析及其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2期 |
11 |
刘金芳;毛可修;闫明;张绪东;石永军;;吕宋冷涡时空特征概况[J];海洋预报;2006年02期 |
12 |
李建如;汪品先;;南海20万年来的碳同位素记录[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
13 |
刘孟兰;郑西来;林端;罗一丹;陈嘉辉;;南海重点海洋倾倒区表层沉积物富集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
14 |
朱瑾;;巨资打捞古沉船,值得![J];海洋世界;2008年01期 |
15 |
杜玉冰;;“南海一号”的时代[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07期 |
16 |
马毅;吴瑞贞;李华建;乔冠宇;宋萍萍;庞海龙;;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J];海洋预报;2008年03期 |
17 |
张玉兰;;南海深海沉积中的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1期 |
18 |
暴景阳;赵进平;张杰;许军;;由卫星高度计数据确定南海长周期分潮及季节环流[J];海洋测绘;2009年03期 |
19 |
邹大鹏;卢博;吴百海;梁润华;陈飞燕;;基于同轴差距测量法的南海深水海底沉积物声衰减特性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
20 |
杨棋;陈桂英;尚晓东;;Rossby波临界周期与海面高度异常能谱临界周期在南海的空间分布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