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C(111)弛豫表面电子结构及其吸附氢的理论研究
【摘要】: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对ZrC(111)清洁和氢吸附表面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研究 .构型优化结果表明 ,从表面深入到体相一定深度 ,层间距存在交替“收缩”和“扩张”的现象 ,其紧邻EF 以下的DOS峰对应于活性表面态 ,主要成分为表面Zr原子 4dxz/dyz轨道 ;与理想表面相比 ,表面弛豫对该表面态影响不大 .对于氢吸附表面 ,计算结果表明氢原子倾向于吸附在表面孔洞上方位置 (正对着第三层Zr原子 ) ,此时H的 1s态从体相的电子态中分离出来 .此外 ,本文对H/ZrC(111)和H/NbC(111)体系的H 1s诱导态变化进行了解释 ,并对清洁和吸附表面的芯能级位移以及功函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
|
|
|
1 |
J.Hojo
,潘叶金;MoCl_4—CH_4—H_2系气相反应制取碳化钼粉[J];中国有色冶金;1981年12期 |
2 |
David Dew-Hughes;路金林;;超导材料的未来发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1年04期 |
3 |
J.Hojo
,潘叶金;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细颗粒碳化钼的烧结性[J];中国有色冶金;1982年01期 |
4 |
熊代幸伸
,刘树仁;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制造技术[J];中国有色冶金;1982年07期 |
5 |
段文晖,唐师龙,顾秉林,宋全明;掺杂和空位对过渡金属碳化物电子结构的影响[J];金属功能材料;1994年04期 |
6 |
齐飞,盛六四,高辉,张允武,杨新,杨世和,俞书勤;过渡金属碳化物 CrC~+、 MoC~+和 WC~+的键离解能研究(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1999年05期 |
7 |
;金属与导电材料[J];电子科技文摘;2000年01期 |
8 |
章永凡,李俊篯,项生昌,周立新;NbC固体表面能带和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J];结构化学;2001年06期 |
9 |
刘曼朗;专利信息[J];粉末冶金工业;2001年06期 |
10 |
章永凡,李俊籛,陈文凯,周立新;ZrC(111)弛豫表面电子结构及其吸附氢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