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中国夏季降水影响因子的研究回顾

郭玲  何金海  祝从文  
【摘要】: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规律比较复杂,降水的多寡与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密切相关,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中国夏季降水的特征、降水与季风的关系以及影响因子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林纾,徐启运;近13a影响甘肃省夏季旱涝因子的几点思考[J];干旱气象;2005年01期
2 姚才;钱维宏;林振敏;刘合香;;华南季风降水对应的环流指数[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3 荀学义;胡泽勇;崔桂凤;何慧根;孙俊;郝丽;谷良雷;;青藏高原季风变化及其与鄂尔多斯高原夏季降水的关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4 孙凤华;李丽光;张耀存;;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关键区、关键时段和关键因子[J];地理科学;2011年08期
5 平凡;罗哲贤;琚建华;;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J];科学通报;2006年01期
6 张永领;吴胜安;丁裕国;何桐;高全洲;;SVD迭代模型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06年01期
7 万汉芸,聂祥;ENSO年与我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贵州气象;2001年05期
8 龚道溢;北极涛动对东亚夏季降水的预测意义[J];气象;2003年06期
9 孙林海,陈兴芳;南涝北旱的年代气候特点和形成条件[J];应用气象学报;2003年06期
10 黄嘉佑,刘舸,赵昕奕;副高、极涡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4期
11 张丽;石大明;刘实;;吉林省2005年夏季降水特点及多雨成因[J];吉林气象;2007年01期
12 王遵娅;丁一汇;;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13 戴长勇;左志燕;;中国东部前冬、春土壤湿度与夏季气候的关系[J];气象科技;2010年03期
14 李宝平,苏仙绒,周小梅,郝建平;芫荽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几个影响因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15 李栋梁,谢金南,王文;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J];大气科学;1997年03期
16 安刚,蒋尚城;中国东北地区OLR气候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关系[J];吉林气象;1998年02期
17 葛旭阳;我国夏季降水对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8 侯淑梅,孙忠欣,孙秀忠;东营市夏季降水概率预报业务系统[J];海岸工程;2000年04期
19 范文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1999年度的影响因子值及其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位置[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年01期
20 魏凤英;夏季降水趋势分布预测新方法的研究及其预测试验[J];山东气象;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纾;徐启运;;近13年影响甘肃省夏季旱涝因子的几点思考[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安刚;孙力;;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做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预测[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白人海;;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陈廷芝;刘克利;;2010年夏季内蒙古干旱高温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6 丁瑞;冷春香;;天津百年夏季降水变化的小波特征和预测应用及对策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优平;;嘉兴市夏季降水特征分析[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汤洁;苏永清;禹继华;王永红;;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海温因子探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祝从文;郭玲;何金海;;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前期潜在预报因子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10 王安俊;王树文;;登陆台风对安阳区域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预报[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赵威;中国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宇峰;局部热暴露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5年
4 傅玉凡;稀有植物紫肉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主要性状与影响因子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顾伟宗;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成因及降尺度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陈亮中;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师尚礼;甘肃寒旱区苜蓿根瘤菌促生能力影响因子分析及高效促生菌株筛选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8 何万领;水稻品种籽粒中铁生物有效性差异及机制[D];浙江大学;2009年
9 王正;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10 金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碧;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汤桂兰;水体中磷的生物去除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3 朱建国;青贮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与营养品质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赵晓莅;紫色土区水力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SOC预报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余来辉;品牌叙事主题建构及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张春涛;五大连池与望天鹅峡谷两种火山地貌中亚气生蓝藻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卢冠军;大蹄蝠不同种群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蒋薇;长江三角洲地区近47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张静;酉阳石漠化现状评价及分区治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滨;污染土壤再利用影响因子及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梓国;认清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本质[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记者 王春;我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3.426[N];科技日报;2007年
3 王凌峰;高校应合理使用SCI评价体系[N];科技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潇潇;从自引率到影响因子再到核心期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齐淑兰;正确评价具有民族特色的医学期刊[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袁志勇;论文质量评价要看具体引用次数[N];科技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兆军;吉大靠优秀成果提高办学水平[N];科技日报;2006年
8 尹玉吉;学术期刊评比标准应更加全面[N];光明日报;2007年
9 身体周刊记者 张喆;科学论文越来越不科学?[N];东方早报;2011年
10 朱瑞记者 王春;我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突破4[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