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再生沥青的热老化研究(Ⅱ)——再生沥青热老化过程中族组成变化的研究

王永刚  赵晓争  廖克俭  闫锋  魏毅  
【摘要】:通过对不同老化温度与不同老化时间下薄膜烘箱老化后族组成变化的研究 ,发现再生沥青的族组成随老化的进程发生改变 :老化时间延长 ,饱和分质量分数不变或略有减少 ,芳香分质量分数总是降低 ,胶质质量分数变化复杂 ,沥青质质量分数总是升高。对变化规律与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永刚,赵晓争,廖克俭,闫锋,魏毅;再生沥青的热老化研究(Ⅰ)——再生沥青热老化过程中使用性能变化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4年02期
2 王永刚,廖克俭,闫锋,魏毅;应用灰关联熵分析法考察再生沥青的感温性能[J];化工科技;2003年04期
3 赵晓争,郭进存,廖克俭,丛玉凤,戴跃玲;再生沥青化学组成与其常规理化性能的灰熵分析[J];化工科技;2005年01期
4 王永刚,赵晓争,廖克俭,闫锋,魏毅;考察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的两种方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年01期
5 王永刚,廖克俭,闫锋,魏毅;再生沥青路用性能的室内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4年04期
6 杨美炎,傅文慧,由源鹤,陆婉珍;气相色谱分析汽油族组成[J];色谱;1987年02期
7 令狐文生,张昌鸣,王志杰,杨建丽,刘振宇;煤油共处理油品的族组成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2年01期
8 童文勤;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催化裂化柴油族组成[J];石油商技;2003年03期
9 韦淡平;汽油润滑性研究II.汽油化学组成的特点[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0年03期
10 王永刚,赵晓铮,郭进存,廖克俭;再生沥青的老化动力学研究[J];化工时刊;2003年11期
11 赵晓争,高明,廖克俭,闫锋,魏毅;再生沥青抗老化性能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4年06期
12 申森;张奇;王向存;;柴油族组成分离方法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3期
13 王惠敬;王佩维;关景才;;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分析重烷基苯磺酸钠的族组成[J];日用化学工业;2008年05期
14 朱纯熙,邹忠桂,严名山,温文鹏,卢晨;水玻璃族组成的测定[J];铸造;1992年11期
15 张荣德;刘淑琼;范耀华;;几种薄膜烘箱试验方法对沥青性质的影响[J];石油沥青;1992年02期
16 刘以红,罗运华;大港减渣窄馏分族组成及结构参数[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17 冯婷;刘华;;汽油中烃类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J];分析仪器;2007年01期
18 韩基一;王永刚;杨光;刘九林;;再生沥青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9 王志杰,张立安,李允梅,杨建丽,刘振宇;煤与渣油的相互作用对轻质产物的影响[J];煤炭转化;2002年01期
20 郑波;多维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族组成[J];石化技术;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洪;李晓军;;再生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3 刘先淼;朱战良;王欣;何文锋;;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在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丽娟;夏鹏;李贺然;常彬;;GC-MS测定润滑油基础油族组成[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韩爱荣;;3种方法在测定汽油族组成中的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志祥;吴建浩;;再生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7 周敏;;GC-MS在重质馏分油组成分析中的应用[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笃新;;对出磨生料率值进行控制的四组分配料计算式[A];水泥生料质量控制应用技术研讨会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淑香;;棒状薄层色谱法分析重质油四组分实验总结[A];天津市第十四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燕清;倪永年;;化学计量学-光度法同时测定食品防腐剂四组分[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进;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任拴哲;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及其设备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4 陈静云;沥青路面再生方法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芦军;沥青路面老化行为与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许先焜;渣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工艺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
7 石健宇;基于Ugi四组分反应和后续微波辅助环化来构筑优势杂环结构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邢兴龙;微波辅助多组分及成环反应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9 赵法军;稠油井下改质降粘机理及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陆伟;基于N-磺酰基烯酮亚胺中间体的多组分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巧苓;再生沥青老化规律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高及阳;海南地区高速公路就地热再生沥青路面再生沥青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3 赵慧敏;热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马宏威;沥青混凝土再生应用技术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姚乐斌;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磊;废旧沥青再生利用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蔡诚秀;再生剂选择及再生沥青性能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敏英;沥青热再生材料及设备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胡旭东;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与再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键;沥青路面废料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婷;再生沥青推广盼国产设备“撑腰”[N];中国交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宇鑫;北京再生沥青难“再生”[N];北京日报;2009年
3 杨保众;公路养护企业瞩目再生沥青设备[N];中国交通报;2004年
4 通讯员 冯文华 记者 李刚殷;一民企攻破“再生沥青”技术难题[N];工人日报;2006年
5 兰婷;水城公路局四年节约500余万元[N];六盘水日报;2008年
6 吴星宝赵关良;上海制定再生沥青利用政策[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吴星宝赵关良;上海制订再生沥青使用的政策[N];中国环境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汪汀;让废旧沥青混凝土“重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彭学山 李晓楠 曹长明 刘勇;创新理念巧生金[N];德州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叶子;置之死地而后生[N];中国环境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