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烧蚀效应的激光清洗仿真模型研究
【摘要】:为研究在基于热烧蚀效应的激光清洗中激光参数对清洗效果的影响,根据热烧蚀效应原理、傅里叶热传导方程以及能量守恒定理,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热烧蚀动态能量守恒的二维激光清洗仿真模型。在该模型中使用了虚拟第三类边界条件,将薄层-基底系统中的激光烧蚀热功率密度与被烧蚀污渍层边界的法向移动速度进行关联,实现了污渍层烧蚀潜热消耗量与激光烧蚀能量之间的动态能量守恒,明确了质量损失与能量消耗的数学关系,使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理论自恰和精确可靠。利用该模型理论分析了光斑吸收功率、光斑直径、扫描速度以及扫描能量密度对清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渍平均残留厚度随光斑吸收功率和扫描能量密度增大而减小,且减小的速率会逐渐变慢,当激光功率过大时,基材会出现损伤;污渍平均残留厚度随光斑直径和扫描速度的增大而变大,但减小光斑直径和扫描速度会降低清洗效率。提出了根据污渍层物性参数与扫描能量密度的对应关系优化激光参数的方法,并对非平整表面污渍层进行了多次不间断扫描的仿真分析,得到了清洗效果随扫描次数的变化规律。该研究结果对激光清洗设备的方案设计、优化改进和使用选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
|
1 |
叶继飞;洪延姬;王广宇;史宏略;;微克量级激光微烧蚀质量测量方法[J];推进技术;2010年03期 |
2 |
张东来;宋雄杰;丁磊;李晓娇;;切向气流下激光对旋转靶热烧蚀的数值模拟[J];激光与红外;2017年03期 |
3 |
叶文华,张维岩,贺贤土;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线性增长率的预热致稳公式[J];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
4 |
徐鑫;方春华;李景;丁璨;袁田;董晓虎;普子恒;吴田;黎鹏;;激光清除输电线路异物时异物烧蚀特性分析[J];光电子·激光;2021年06期 |
5 |
辛建婷;谭放;罗国强;马小军;赵宗清;韩丹;;多脉冲飞秒激光对锗材料的烧蚀效应[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年07期 |
6 |
马真艳;张兴强;;激光等离子体烧蚀推力的机理研究[J];激光与红外;2021年07期 |
7 |
丁学成;傅广生;梁伟华;褚立志;邓泽超;王英龙;;初始溅射烧蚀粒子总数对其传输中的密度和速度分布的影响[J];中国激光;2010年04期 |
8 |
李翀;窦志国;李修乾;;烧蚀模式激光推进研究现状[J];激光杂志;2007年04期 |
9 |
季忠刚,邓蕴沛,冷雨欣,李儒新,徐至展;飞秒激光多脉冲烧蚀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3年09期 |
10 |
许琰,赖东显,冯庭桂,蓝可;辐射烧蚀铝箔数值模拟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1年03期 |
11 |
晴天;;红外激光辐射烧蚀角膜和皮肤的性质[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2年01期 |
12 |
王锐;杨建军;梁春永;王洪水;韩伟;杨阳;;飞秒激光在空气和水中对硅片烧蚀加工的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08期 |
13 |
袁永腾;缪文勇;丁永坤;鄢扬;赵宗清;刘慎业;刘忠礼;张继彦;黄翼翔;杨国洪;张海鹰;曹柱荣;胡昕;于燕宁;张文海;;X光背光观测烧蚀面扰动引起内界面扰动的增长[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年04期 |
14 |
王红斌,李三伟,陈波,郑志坚,杨向东,程新路,丁耀南,杨家敏,王耀梅;辐射烧蚀区电子温度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1年03期 |
15 |
张钧,裴文兵,古培俊,隋成之,常铁强;辐射烧蚀的自调制准定态模型[J];物理学报;199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