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红外加热干燥机理探讨

赵举廉  
【摘要】: <正> 一、前言近几年来,远红外加热干燥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节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红外加热干燥理论方面,日本细川修克等人的“匹配吸收”加热理论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是我国近几年红外加热干燥技术的主要指导理论之一。近年来,我国有人提出,匹配吸收只适用于薄物质的干燥,而对于厚的物质,如木材、肥皂等,则应用“非匹配吸收”加热理论。本文通过实验和计算指出:由于绝大多数物质和水分对红外辐射源所发射的2~15μm波长的红外辐射都是不透明的,均能在极薄的表层内完全吸收,热辐射源的辐射光谱与物质的吸收之间总的说是“自然匹配”的。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必要去过多地追求“匹配吸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才;;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的应用及实例剖析[A];第十三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工一;葛世明;;红外加热30年[A];第十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郑承国;王中海;;常温红外与红外加热技术在当前家用产品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技术[A];第十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翼英;杜丕一;韩高荣;;射频PECVD法制备Si-C-H薄膜的研究[A];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沈轩;徐国跃;程传伟;左永平;蔡刚;;不同形貌ZnO的制备、表征及8~14μm红外发射率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0)[C];2007年
6 李工一;张良;李志一;孙霄;马小东;;电热干燥新方法——高红外技术原理与应用[A];第九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唐国坊;;氰酸酯覆铜板的研制[A];第四届全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报告·论文集[C];2003年
8 王启元;林兰英;王建华;邓惠芳;蔡田海;郁元桓;;NTD氢区熔单晶硅退火行为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洪从胜;徐春祥;黄海龙;崔一平;;一种新型光信息存储材料—聚对苯撑亚乙烯/SiO_2块状溶胶-凝胶材料[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10 宋军;;硅基生物分子非标记检测芯片设计与应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曦;氟化聚酰亚胺的合成、性能及其光波导制作工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鹏;VO_2薄膜MTFET的红外吸收特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解俊明;红外油份分析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杨瑞年;聚苯胺作为光电子器件电极的初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丁莹;萝卜远红外干燥的试验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 张学翰;浅谈远红外线加热原理和应用[N];电子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