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响应
【摘要】:基于2013年4月在温州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采集大中小潮25个观测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以及同步流速观测资料,分析表层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对水动力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瓯飞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径普遍较细,中值粒径范围0.005 9~0.352 mm,平均0.014 9 mm,以粘土质粉砂为主。空间分布上,粒径呈现出"河口河槽粗,口外海域细";"北部粗,南部细"分布特征;河口区大小潮沉积物粒径变化明显,而口外海域大小潮沉积物粒径没有明显的差异;沉积物粒径越粗,分选系数越差,偏态系数更偏重负值;粒径越细,分选系数越好,偏态接近正偏;(2)由于受到地形和水动力的影响,不同区域的表层沉积物表现出不同的运移方向;GSTA模型结果显示大小潮泥沙输移方向不同,但总体上还是向南-东南方向运移,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的河流来沙以及海域来沙,而且局部泥沙的交换也是海域泥沙运移平衡的主要途径;(3)该区域河口区潮流输沙作用范围较大,开敞海域主要分布在5 m等深线以内;而对于波浪的掀沙作用主要受到波能的大小以及实际水深的影响。在水深5 m以内的近海海域沉积物的泥沙运移主要是以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为主,而外海的表层沉积物泥沙运移特征主要是以波浪掀沙作用为主。
|
|
|
|
1 |
李文宝;王汝建;陈建芳;何沅澎;陈木宏;黄维;陈荣华;;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水柱中沉降颗粒物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4期 |
2 |
王计平;邹欣庆;;盐城近岸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3 |
王华新;线薇微;;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科学;2011年05期 |
4 |
安明梅;王益鸣;郑爱榕;;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
5 |
郭媛;林昌虎;何腾兵;林绍霞;张清海;;草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磷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贵州科学;2012年01期 |
6 |
于宇;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环境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
7 |
陈彬;胡利民;邓声贵;范德江;郭志刚;;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物源贡献估算[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5期 |
8 |
马锡年,李全生,沈万仁,张秀莲,何丽娟;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砷与铁、铝、锰等元素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1984年05期 |
9 |
李全生,马锡年,沈万仁,张秀莲,何丽娟;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几种化学成分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4年05期 |
10 |
刘琼玉,洪华生,洪丽玉;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来源探讨[J];海洋通报;1995年06期 |
11 |
吴莹,张经,唐运千;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分布研究[J];热带海洋;1998年03期 |
12 |
徐兆凯;李安春;徐方建;孟庆勇;李传顺;刘建国;;东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赋存状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2期 |
13 |
赵建春;戴志军;李九发;李为华;;强潮海湾近岸表层沉积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动力响应——以杭州湾北岸为例[J];沉积学报;2008年06期 |
14 |
郑庆华,梁自强,何悦强,温伟英;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J];热带海洋;1992年01期 |
15 |
吕晓霞,翟世奎,于增慧;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
16 |
张杰;张富元;章伟艳;陈荣华;;苏鲁交界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和分布特征[J];海洋学研究;2006年03期 |
17 |
蓝先洪;;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1989年04期 |
18 |
郑丽波,叶瑛,周怀阳,王怀照;东海特定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及其环境意义[J];海洋与湖沼;2003年03期 |
19 |
韦献革,温琰茂,陈璟璇,王文强;哑铃湾网箱养殖海区表层沉积物磷的含量特征[J];水产科学;2005年08期 |
20 |
李为华;李九发;戴志军;陈沈良;;黄河三角洲飞雁滩表层沉积物对水动力的响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