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港湾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研究 Ⅰ.水东港
【摘要】:根据1987年8月对南海水东港4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31属66种和变种。其中S_1点种类最多,达37种,数量也最高,为1.41×10~6个/m~3。而其它三个点种类均少于30种,数量也小于10~6个/m~3。水东港浮游植物以近岸种和广布种为主,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调查期间共发现赤潮生物24种,其中主要赤潮生物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肋骨条藻、裸甲藻(Gymnodinium sp.)等。
|
|
|
|
1 |
刘来增,孙广廉,骆登坤;离心法在浮游植物定量分析上的应用[J];海洋科学;1982年01期 |
2 |
黄文祥,牟秀林,王黎明,王洪源;污水对锦州湾浮游植物影响的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82年02期 |
3 |
何志辉,李永函;清河水库的浮游生物[J];水生生物学报;1983年01期 |
4 |
刁焕祥;胶州湾浮游植物与无机环境的相关研究[J];海洋科学;1984年04期 |
5 |
沈亮夫;锦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污染关系的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1984年01期 |
6 |
黄文祥,沈亮夫,朱琳;黄海的浮游植物[J];海洋环境科学;1984年03期 |
7 |
王骥,王建;浮游植物的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生产量相互换算中的若干问题[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4年02期 |
8 |
周云龙;;淡水水域浮游植物调查的方法[J];生物学通报;1984年02期 |
9 |
韩志泉
,陈阜东
,杜桂森
,马骍;室内人工投饵对浮游生物演替与数量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10 |
王树松;;繁昌县龙窝湖浮游植物调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
|
|
|
|
1 |
朱俊林;方满;;武汉东湖湖泊生态环境系统分析与调控[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
2 |
姜文明;韩言柱;;山东近海海域赤潮灾害及防治对策的探讨[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
3 |
林延谦;;污染积累成灾示例分析[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
4 |
黄勃;刘瑞玉;;典型海湾增养殖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研究[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5 |
黄勃;于倩;刘瑞玉;;典型海湾增养殖容量评估及调控对策[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
6 |
霍文毅;张永山;邹景忠;张诚;韩笑天;;胶州湾赤潮多发区浮游植物的数量波动及其影响因素[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
7 |
沈锦兰;林元烧;曹文清;孔小娜;;厦门及其邻近地区虾池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8 |
林元烧;沈锦兰;曹文清;杨圣云;;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9 |
黄良民;简伟军;林永水;钱培元;殷克东;吴汪黔生;;珠江口水域夏季浮游植物多样性与分布[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10 |
郭丰;林均民;黄凌风;周时强;沈国英;;对虾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