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应用理化综合因素诱发水稻几个经济性状变異的遗传分析

郭宝江  伍育源  
【摘要】: <正>诱变育种,是继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等育种方法之后,利用物理和化学等诱变因素发展起来的一项育种新技术.随着植物诱发突变研究的进展,国内外对于诱发突变体在作物育种上的作用,引起了很大的兴趣.在诱变剂的应用上,也从单一的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快中子等)、化学诱变剂(如EMS、NEU、NMU等)到理化综合因素的应用.例如、意大利的Scarasciag—Mugnozza采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在硬粒小麦上引变出38个在抗倒伏性上明显强于原品种的高产突变系,其中三个最优良的突变系已直接培育成品种.苏联Φ.用化学诱变方法从丰产小麦品种“无茫一号”和“高加索”中获得一系列矮秆突变系,蛋白质含量高达23%—24%.我国浙江省农科院利用~(60)Co—r互射线照射水稻品种“科字6号”,选育出比原品种早熟40天的新品种一“原丰早”,比同熟期推广品种增产一成以上.但是总的来说,辐射和化学诱变剂诱发的有利用价值的变异率仍然很低,一般仅为千分之几.尤其是突变体能作为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的更是少数.因此,当前国内外诱变育种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诱变的有益变异率,从而提高诱变育种的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军;张永成;;马铃薯主要品质性状与综合纬度关系研究[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2 崔瑞敏;郭宝生;张香云;耿军义;王兆晓;刘素恩;刘存敬;;河北省棉花新品种主要性状参数分布[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钟芬;阎玉凝;;栽培与野生防风的性状与挥发油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4 顾相蕊;文彬;邵圣才;;荆杂棉88号F_1与F_2代比较试验结果分析[A];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兴端;涂文志;何清;;秋马铃薯种薯大小对其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初报(简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6 王国平;李家胜;李国萍;王文博;;棉花航天搭载育种试验初报[A];空间诱变育种研究与开发进展——航天育种高层论坛论文选编[C];2005年
7 梁中喜;;高代小麦品系几个主要性状选择模式的探讨[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8 徐吉臣;李晶昭;郑先武;朱立煌;;水稻根部性状的QTL定位[A];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沈金雄;傅廷栋;杨光圣;;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张颖慧;谢永楚;董少玲;张亚东;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王才林;;籼粳重组自交系群体粒型性状的相关性[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春阳;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筛选基础及鉴定性状的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2 任光俊;水稻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3 沈圣泉;水稻(Oryza sativa L.)若干重要性状的QTL主效应、上位性效应及GE互作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4 刘鸿艳;335份旱稻核心种质构建与栽培稻抗旱相关QTL定位[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4年
5 林建荣;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和改良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盛万民;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Demissum与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7 曹立勇;水稻几个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及抗白叶枯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浙江大学;2002年
8 郎有忠;水稻高产株型有关重要性状的产量生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9 潘光堂;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优良受体筛选及遗传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0 李卓夫;春小麦性状变异非线性特殊征育种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孝东;水稻部分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崔文礼;小麦品种(系)及杂交组合F_2籽粒戊聚糖含量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坤;湖南地区鱼腥草遗传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强;普洱津引烤烟品种主要性状及品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焦璐;烤烟新品种主要性状的比较试验及灰色关联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周维永;水稻直立穗型的遗传及其对籼稻株型性状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6年
7 杨俊海;CIMMYT小黑麦在西北旱农区生态适应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8 唐秀桦;广西莪术快速繁殖及后代植株性状调查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耿全祥;不同类型高产大豆品种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周学刚;白芍种质资源的初步评价及传粉生物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景文;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性状[N];山西科技报;2001年
2 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侯国亮;花生新品种——晋花4号[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6年
3 射阳县农机化推广站 周良墉;农大88[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4年
4 中国作物学会;作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王华;玉米丹988育成十年发展势头强劲[N];科技日报;2009年
6 记者 董瑞杰 通讯员 焉潮;“富油杂108”在荆楚大地开花结果[N];湖北科技报;2010年
7 曾强 翟永鸣 林亚茗;35年“任性”育成亩产千斤竹稻[N];南方日报;2006年
8 记者 李禾;早熟棉花各显神通[N];科技日报;2009年
9 静白;棉花简易留种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 江祺祥;武育粳3号还能大面积种植吗[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