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荸荠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策略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野荸荠适宜生长在质地疏松、呈中性、有机质含量较高、长期湿润的连作稻田内。其地下球(块)茎分布较深,具休眠期,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15 d左右地下茎开始形成,50 d左右为分株高峰期;移栽稻田移栽后7~l0 d发生,15~25d为出草高峰;秧苗移栽后5~7 d发生,10~20 d为出草高峰。地下球茎形成时间较短,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形成,持续到l0月中下旬;球茎不耐干旱、日晒和严寒;在土下,其寿命可保持5 a以上;野荸荠在田间呈核心分布,由核心向四周扩展,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种子。该杂草的防除策略主要为化学防除,以"阔叶亡"拌湿润细土或结合追肥拌化肥撒施,田间保持浅水3~5d,以后恢复正常管理,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
|
|
|
1 |
吴庭友,殷德林,张桥,姚满昌,孙宝清,周恒昌;野荸荠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杂草科学;2003年01期 |
2 |
康听东;刘占山;柏连阳;王义成;金晨钟;;野荸荠的生物学特性及防除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
3 |
何继龙;王柏生;李秀美;张志连;朱林龙;;菜粉蝶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1986年04期 |
4 |
;文摘选[J];中国森林病虫;1987年03期 |
5 |
王辑健;海南长瓣蝉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广西植保;1989年01期 |
6 |
;森林病虫通讯一九八九年总目录[J];中国森林病虫;1989年04期 |
7 |
陈天铎;赵子珊;黄渌漪;;福建省微小牛蜱的生物学特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
8 |
谢丙炎,欧阳本友,欧阳丰;辣椒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2年06期 |
9 |
欧晓红;吴铱;;杧果切叶象生物学特性及治理措施[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10 |
韩桂彪;;柿绵粉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
11 |
刘益康,王冰,金云鹏;落叶松球果瘿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林业科技;1993年04期 |
12 |
董安玮;;史氏始叶螨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初步研究[J];昆虫天敌;1993年02期 |
13 |
黄建华;;不同杀菌剂对柑桔红蜘蛛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1993年02期 |
14 |
许长藩;夏雨华;柯冲;;柑桔木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4年01期 |
15 |
高芳,徐驰;潜在危险性外来物种——刺萼龙葵[J];生物学通报;2005年09期 |
16 |
李尧三;商金杰;景志高;孙月岭;任双喜;白莉;;柽柳金羽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初报[J];中国森林病虫;2006年04期 |
17 |
泽桑梓;刘宏屏;周楠;李浩然;黄文学;;松小蠹寄生真菌粉拟青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6年04期 |
18 |
李书吉;张玉晓;张丽;;杨毒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河南林业科技;2007年02期 |
19 |
徐建东;郑红军;袁朝仙;曾宪勤;刘正忠;;黄缘阿扁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
20 |
;杂草图谱[J];杂草科学;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