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一种非局部损伤模型——(Ⅱ)韧性材料细观损伤及实验分析

赵琛  李光霞  
【摘要】:为了验证非局部操作模型,我们用工业纯铁做了宏、细观实验,通过细观损伤分析和计算,可以看出作者提出的本构方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它不仅在强化阶段拟合得较好,而且还可以模拟出应变软化阶段,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作者提出的模型的可行性,拓展了前人的工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志研;赵东;;木材损伤的声发射模式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9年02期
2 刘保县;郭子红;黄敬林;;岩石塑性应变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丁非;戴庆伟;胡耀波;齐福刚;李鹏程;;塑性损伤的发展与应用[J];材料工程;2011年01期
4 倪红坚,王瑞和,张延庆;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岩石的损伤模型[J];工程力学;2003年05期
5 刘红岩,王根旺,陈福刚;以损伤变量为特征的岩石损伤理论研究进展[J];爆破;2004年01期
6 刘良林;王全凤;沈章春;;HRB400级钢筋混凝土柱的滞回性能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刘长虹;轩福贞;;随机因素影响下二力杆结构的蠕变损伤问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张继忠;李景涛;;基于RMT煤的微细观裂纹损伤本构模型[J];煤炭技术;2009年04期
9 贺卫卫;谢琪璇;秦俊文;黄伟;李威娜;张春雪;肖銮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损伤卵巢的修复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年02期
10 卢楚芬;不稳定交变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可靠度[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11 ;激光安全与防护[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3年05期
12 周纪军;刘志强;;岩石破裂过程的统计损伤[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7期
13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S1期
14 曹文贵;张升;赵明华;;饱和土变形过程模拟的统计损伤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01期
15 王利;高谦;;基于强度理论的岩石损伤弹塑性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16 王国珍;张贺全;蒲吉斌;轩福贞;;GTN损伤模型对C-Mn钢缺口拉伸试样延性断裂的预测[J];机械强度;2008年04期
17 赵成刚;刘艳;周贵荣;杜修力;;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18 谢春英;胡冬;邓春艳;孙顺昌;刘香萍;孙世惠;;β-淀粉样肽诱导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致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讯;2009年01期
19 王克万,杨志焕,王正国;中枢神经系统创伤体外模型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年01期
20 王飞;;岩体本构模型研究方法及评价[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杰;曹文贵;赵明华;赵衡;;考虑体积变化的饱和土固结排水统计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滨;刘泉声;李金兰;;复杂荷载作用下冻结凿井井壁损伤应力分析[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庄文权;许卫国;刘先国;杨建勇;;臭氧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镇痛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魏强;黄西成;颜怡霞;陈刚;;混凝土动态损伤模型[A];第十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阙海萍;刘少君;;大鼠脊髓原代神经元培养和损伤模型的建立[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金丰年;范华林;浦奎源;;岩石蠕变损伤模型研究[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7 郑黎燕;王国华;阙海萍;郁毅刚;马振莲;李欣;刘少君;;Nogo及其NgR受体在神经细胞及损伤模型中的表达[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杨更社;谢定义;;岩体宏观细观损伤的耦合计算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杨更社;孙钧;蒲毅彬;;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细观损伤的CT识别[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田威;党发宁;陈厚群;;基于细观损伤的混凝土破裂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与CT试验验证[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林卫;基于椭圆形微裂纹变形与扩展的准脆性岩石细观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2 赵颖华;复合材料损伤细观力学分析[D];清华大学;1996年
3 徐辉;土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滕春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胰腺炎损伤修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李立军;汽车深冲薄钢板冲压成形及损伤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任中俊;基于椭圆形微裂纹变形及扩展的岩石混凝土三维细观损伤模型[D];重庆大学;2008年
7 罗景润;PBX的损伤、断裂及本构关系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1年
8 罗应兵;轻合金超塑性变形机理与成形工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董晓强;污染对水泥土电阻率特性影响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罗昕;损伤演变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洪林;混凝土损伤机理及临界损伤特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2 周军;密肋复合墙板温度损伤模型及裂缝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刘瑞勋;体外预应力技术在连续刚构桥加固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劳宇;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损伤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张丽丽;三种损伤模式下面神经功能、结构及神经营养因子Ⅲ的改变[D];山东大学;2008年
6 邹挺;基于OpenSees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二维与三维地震损伤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王景洋;船板弯曲加工过程中细观损伤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周世才;非贯通细观节理介质CT实验的数值模拟及影响参数讨论[D];天津大学;2004年
9 卓金士;虎仗苷抑制UVB对皮肤细胞的损伤及机制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
10 殷正钢;岩石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及其损伤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士宗;拍摄的基本构图[N];电脑报;2004年
2 关曦;欧洲、北美、澳洲、日本构成中国学生四大留学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以人为本构和谐 凝心聚力促发展[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郝永玥;以人为本构 建企业与员工的和谐[N];中国企业报;2008年
5 本报通讯员 张玲玲;以人为本构和谐[N];石油管道报;2010年
6 记者 李元滢 通讯员 黄东旭 安文菊 沈云峰;以人为本构和谐[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孙若楠 丫丫;责任在肩树品牌 以人为本构和谐[N];洛阳日报;2011年
8 马志中;视神经损伤后能再生吗[N];健康报;2007年
9 青岛安信 粟青;10月飘红应可期[N];证券时报;2003年
10 本报评论员;民生为本构和谐[N];贵阳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